寄源休
天下未偃兵,儒生預戎事。
功勞安可問,且有忝官累。
昔常以荒浪,不敢學爲吏。
況當在兵家,言之豈容易。
忽然向三嶺,境外爲偏帥。
時多尚矯詐,進退多欺貳。
縱有一直方,則上似奸智。
誰爲明信者,能辨此勞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偃兵:停止戰爭。
- 預戎事:參與軍事事務。
- 忝官累:因官職而感到羞愧和負擔。
- 荒浪:放縱不羈。
- 兵家:軍事家族或軍事領域。
- 矯詐:虛僞欺詐。
- 欺貳:背叛欺騙。
- 一直方:正直的方法或方向。
- 奸智:狡詐的智慧。
- 明信者:明白事理、值得信賴的人。
翻譯
天下尚未停止戰爭,儒生卻參與軍事事務。 功勞如何可以問,且因官職感到羞愧和負擔。 過去常因放縱不羈,不敢學習做官之道。 何況身處軍事家族,談論這些豈是易事。 突然間被派往三嶺之外,成爲偏遠地區的統帥。 時下多有虛僞欺詐,進退之間多有背叛欺騙。 即使有正直的方法,也似乎被視爲狡詐的智慧。 誰能成爲明白事理、值得信賴的人,能辨別這種辛勞與畏懼。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元結對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發的憂慮,以及對儒生參與軍事事務的無奈和自責。詩中,「天下未偃兵」一句,即揭示了時代的混亂和不安。作者自謙地表示,作爲儒生參與軍事,感到羞愧和負擔,因爲這並非其本職,也難以有所建樹。後文則進一步描繪了軍事領域的複雜和險惡,以及自己在其中的困境和無奈。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深沉,反映了作者對時局的深刻洞察和對個人命運的無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