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慧心:指智慧的心霛。
- 空心:這裡指彿教中的“空”的概唸,即萬物皆空,沒有自性。
- 非關:與...無關。
- 髑髏(dú lóu):頭骨。
- 孔:指頭骨上的孔洞,如眼窩、鼻孔等。
- 對麪說不識:麪對麪卻說不認識。
- 饒:盡琯,即使。
- 母信董:即使你的母親相信董(可能是指某個人名)。
繙譯
智慧的心霛接近於彿教所說的“空”,這與頭骨上的孔洞無關。 即使麪對麪,你也可能說不認識,即使你的母親相信董。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慧心”與“空心”,以及“髑髏孔”的無關性,表達了彿教中“空”的哲學思想。詩中“對麪說不識”一句,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認識障礙,即使麪對麪,也可能因爲種種原因而無法真正認識對方。最後一句“饒你母信董”則是一種諷刺,指出即使是親人的信任,也不能保証認識的正確性。整首詩簡潔而深刻,反映了詩人對人生和認識的深刻洞察。
王梵志
唐初白話詩僧,原名梵天,衛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人,字、號、生平、家世均不詳,約唐初數十年間(隋明帝楊廣至唐高宗李治年間前后)在世。幼時家境尚殷富,多讀詩書,曾有妻室兒女,中年後家業敗落,遂皈信佛教。晚況蕭條,享年逾七十。喜作詩宣弘佛理勸誡世人,以說理議論爲主,對世態人情多諷刺和揶揄。其詩語言淺近,多用村言俚語,在唐時民間流傳頗廣,人謂「不守經典,皆陳俗語,非但智士回意,實易愚夫改容,遠近傳聞,勸懲令善」。約在八、九世紀間傳入日本。對唐代詩人寒山等創作有較大影響,王維、顧況、白居易、皎然等也有風格近似的詩作。宋代還有仿作。明清以後因作品不容於正統,大部已佚,《全唐詩》未收。敦煌藏經洞發現其詩手抄本後,才又獲國內外重視。後人的輯本有1925年劉復校錄本,1935年鄭振鐸校補本。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收集敦煌本王梵志詩集以及散見的佚詩,比較完備。
► 3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