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詩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王維離開濟州司倉參軍任,到長安或洛陽等待朝廷新的任命,途中路過廣武城,寫下了這首詩,抒寫了暮春寒食節之際,思念長安、歸心似箭的心境,為即將回到長安而灑下了悲喜交集的淚水。
賞析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人生體驗:經歷了漫長而寒冷的冬季之後,溫暖宜人、百花綻放的春天,給人的感覺總是很美好,可是美好的時光又總是很短暫。正因如此,到了暮春時節,百花凋零,古人常因此而發一些傷春惜時的感慨。王維這首詩同樣也是傷春,但卻飽含著複雜的思想感情。頭兩句交代行程。這個時候的詩人,剛剛結束四年的地方官任期,馬上要回到長安去。京城裡等待他的到底是什麼呢?升遷?恐怕是詩人不敢奢望的。繼續外放做官?不知道又將寄身何處。正是在四年前,詩人剛剛入仕不久,正要大展宏圖之際,卻被小人陷害,貶到這個偏遠的濟州府一待就是四年。朝廷中的政局以及複雜的人事關係,已經使得詩人對自己的命運失去了把握。正因為這種對前途命運不確定性的擔憂,行至廣武城邊時,對著落花時節的暮春景象,不由得悲從中來,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後兩句描寫了詩人所見。「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作者看見了寂靜的落花、啼鳴的山鳥,也看見了青青楊柳下正在渡水的人們。一個「寂」字,寫出了詩人內心的落寞;一個「啼」字,渲染出悲切的思想感情。落花和山鳥是作者所見,自不免沾染上作者的情緒;而那些正在渡水的人們呢?你不痛快,並不意味著別人也不痛快。在他人的眼裡,正是楊柳青青、生機盎然之時,所以,「青青」一詞寫出了「渡水人」的爽朗明快,這個時候,就難免產生那種「快樂是你們的,我卻什麼也沒有」的感慨。這首詩,妙處即在將對前途命運的擔憂,用一個完全對立的意象渲染出來。我們看前三句,「暮春」「歸客」「啼鳥」,這三種意象,原本最能體現詩人的心情,可是僅僅用這些意象來體情達意,別人用得太多,再用也未見高明。但是末句忽然用了一個明朗爽快的意象「楊柳青青」,那些正在渡水的人們,在這樣明媚的春天渡水遠行,是要去做什麼呢?不論他們要做什麼,都是充滿希望、充滿朝氣的,不像自己,雖然奉命還京,前途命運卻完全不可把握。雙方不同的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更加重了詩人的鬱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寒食:中國傳統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古代有禁火三日的習俗,因此叫寒食。
- 汜:河流名,具躰指哪條河流不詳。
- 廣武城:古城名,位於今河南省。
- 汶陽:地名,今山東省境內。
- 歸客:指詩人自己,因爲他在詩中表達了自己是歸鄕之人。
- 寂寂:形容非常安靜,沒有聲音。
- 啼:鳥叫聲。
- 渡水人:過河的人。
繙譯
在廣武城邊,我遇到了暮春時節,作爲從汶陽歸來的旅人,我的淚水沾溼了衣巾。 落花無聲地飄落,山鳥在啼叫,楊柳青青,映襯著渡河的人們。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寒食節期間,經過廣武城邊時的所見所感。詩中,“落花寂寂啼山鳥”一句,通過落花和山鳥的啼叫,傳達了春天的寂寥和詩人的孤獨感。而“楊柳青青渡水人”則以楊柳的青翠和渡河人的活動,形成了一幅生動的春景圖,同時也隱含了詩人對歸途的感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故鄕的思唸和對旅途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