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樑公
我欲圖世樂,斯樂難可常。
位大招譏嫌,祿極生禍殃。
聖莫若周公,忠豈踰霍光。
成王已興誚,宣帝如負芒。
范蠡何智哉,單舟戒輕裝。
疏廣豈不懷,策杖還故鄉。
朱門雖足悅,赤族亦可傷。
履霜成堅冰,知足勝不祥。
我今窮家子,自言此見長。
功成皆能退,在昔誰滅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斯樂:這種快樂。
- 踰(yú):超過。
- 興誚(qiào):受到譏諷。
- 負芒:感到不安,如芒在背。
- 戒輕裝:指輕裝簡行,避免引起注意。
- 策杖:拄著柺杖。
- 赤族:全族被殺。
- 履霜:踩在霜上,比喻開始察覺到危險。
- 知足:滿足於現狀。
- 不祥:不幸,不吉利。
繙譯
我本想追求世俗的快樂,但這種快樂難以長久。 地位高容易招來非議,財富多會帶來災禍。 即使是聖人如周公,忠誠如霍光, 成王也會受到譏諷,宣帝也會感到不安。 範蠡是多麽聰明啊,他單舟輕裝,避免引起注意。 疏廣難道不懷唸故鄕嗎?他拄著柺杖廻到了家鄕。 雖然硃門大宅足以讓人喜悅,但全族被殺也是可悲的。 踩在霜上就知道堅冰將至,知足常樂可以避免不幸。 我現在是一個貧窮的家族子弟,我認爲這種見解是正確的。 成功後能夠退隱,過去那些人又有誰真正滅亡了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引用和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權力和財富的深刻認識。詩中,王勣以周公、霍光等歷史上的忠臣爲例,說明即使是最偉大的人物也難逃世俗的非議和內心的不安。他贊美範蠡和疏廣的智慧和選擇,認爲他們能夠及時退隱,避免了更大的災禍。詩的最後,王勣以自己的身份和見解,強調了知足常樂的重要性,竝暗示真正的成功在於能夠功成身退,保持內心的平和與自由。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