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覆釜山僧

· 王維
晚知清淨理,日與人羣疏。 將候遠山僧,先期埽弊廬。 果從雲峯裏,顧我蓬蒿居。 藉草飯鬆屑,焚香看道書。 燃燈晝欲盡,鳴磬夜方初。 一悟寂爲樂,此日閒有餘。 思歸何必深,身世猶空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飯覆釜山僧:指在覆釜山中供養的僧人。覆釜山,山名,具體位置不詳。
  • 清淨理:指佛教的清淨之理,即追求心靈的清淨與超脫。
  • 日與人羣疏:指作者逐漸遠離世俗人羣,追求清淨生活。
  • 將候遠山僧:準備迎接遠道而來的山中僧人。
  • 先期埽弊廬:提前打掃破舊的房屋。埽,掃除。
  • 顧我蓬蒿居:回頭看我那長滿蓬蒿的簡陋居所。
  • 藉草飯鬆屑:坐在草地上,吃着松樹的碎屑。藉,坐。
  • 焚香看道書:點燃香火,閱讀道教或佛教的經書。
  • 然燈晝欲盡:點燃燈火,白天即將結束。然,同「燃」。
  • 鳴磬夜方初:敲響磬,夜晚剛剛開始。磬,一種打擊樂器。
  • 一悟寂爲樂:一旦領悟到寂靜就是快樂。
  • 此日閒有餘:這一天閒暇有餘。
  • 思歸何必深:思念歸隱何必太深。
  • 身世猶空虛:人的一生和世界都是空虛的。

翻譯

晚年時,我懂得了追求心靈清淨的道理,逐漸遠離了世俗的人羣。 我準備迎接那些遠道而來的山中僧人,提前打掃了我那破舊的房屋。 他們從雲霧繚繞的山峯中走來,回頭看我那長滿蓬蒿的簡陋居所。 我們坐在草地上,吃着松樹的碎屑,點燃香火,閱讀道教或佛教的經書。 點燃燈火,白天即將結束,敲響磬,夜晚剛剛開始。 一旦領悟到寂靜就是快樂,這一天閒暇有餘。 思念歸隱何必太深,人的一生和世界都是空虛的。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王維晚年追求心靈清淨的生活狀態,以及他與山中僧人的交往。詩中通過「清淨理」、「人羣疏」、「弊廬」、「蓬蒿居」等詞語,展現了王維遠離世俗、追求簡樸生活的態度。同時,通過「藉草飯鬆屑」、「焚香看道書」、「然燈晝欲盡」、「鳴磬夜方初」等場景的描繪,傳達出一種寧靜、淡泊的生活情趣。最後兩句「思歸何必深,身世猶空虛」,則表達了王維對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歸隱生活的超然態度。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王維詩歌的獨特風格。

王維

王維

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