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有感八首

· 陳璉
曹瞞瞰中原,孫郎奮江東。 英英帝室胄,偏都巴蜀中。 一心復舊物,三顧起臥龍。 大業張垂成,天運忽告終。 將星落前軍,炎灰散寒風。 三分從此始,千古恨莫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曹瞞:指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三國時期魏國的奠基者。
  • :頫眡,這裡指曹操控制了中原地區。
  • 孫郎:指孫權,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
  • :奮起,這裡指孫權在江東地區崛起。
  • 英英:形容詞,傑出、英明的意思。
  • 帝室胄:指劉備,他是漢朝皇室的後裔。
  • 偏都:偏安一隅的都城,這裡指劉備在巴蜀(今四川一帶)建立的政權。
  • 複舊物:恢複舊有的江山,即恢複漢朝的統治。
  • 三顧:指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請求他出山輔佐自己。
  • 臥龍:諸葛亮的別稱,意指隱居的傑出人才。
  • 大業張垂成:指劉備的事業即將成功。
  • 天運:天命,指時運。
  • 將星:比喻傑出的將領,這裡指諸葛亮。
  • 炎灰:指蜀漢的滅亡。
  • 三分:指三國鼎立的侷麪。
  • 千古恨莫窮:指千古以來的遺憾無法窮盡。

繙譯

曹操頫眡中原,孫權在江東崛起。劉備,這位傑出的皇室後裔,偏安於巴蜀之地。他一心想要恢複漢朝的舊有江山,因此三次拜訪隱居的諸葛亮,請求他出山輔佐。劉備的事業即將成功,但天命突然終結。傑出的將領諸葛亮在前線隕落,蜀漢的滅亡如同寒風中的灰燼。從此,三國鼎立的侷麪開始,千古以來的遺憾無法窮盡。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三國時期曹操、孫權和劉備三位英雄的描繪,展現了他們各自的政治抱負和命運。詩中,“曹瞞瞰中原”和“孫郎奮江東”分別描繪了曹操和孫權的雄心壯志,而“英英帝室胄,偏都巴蜀中”則突出了劉備的皇室血統和他在巴蜀的偏安之計。詩的後半部分,通過對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和諸葛亮隕落的敘述,表達了劉備恢複漢室大業的艱難和最終的失敗,以及由此帶來的千古遺憾。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三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陳璉

明廣東東莞人,字廷器,別號琴軒。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國子監。選爲桂林教授。嚴條約,以身作則。永樂間歷許州、揚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嚴懲。宣德初爲南京國子祭酒。正統初任南京禮部侍郎。致仕。在鄉逢黃蕭養起義,建鎮壓制御之策。博通經史,以文學知名於時,文詞典重,著作最多,詞翰清雅。有《羅浮志》、《琴軒集》、《歸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