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石歌
岩石江頭峻如壁,舟人指爲慈母石。慈母名來不可聞,巉巖兀嵂秋江碧。
我聞慈母名,起我父母思。人有父母誰不思,我思父母徒傷悲。
憶昔生我童稚時,家貧逐日圖生資。析薪與我代燈燭,鬻衣與我買詩書。
朝夕俾我苦勤學,戒我勿似庸常兒。況生我命苦多疾,父母提挈綿歲月。
一朝我病忽呻吟,父母咿啞面如漆。父母衣我兮寧自寒,父母食我兮寧自飢。
我今身爲一命仕,薄俸堪將備甘旨。二親已去掩荒丘,薄俸還將飽妻子。
幾回舉箸食腥羶,默默不知雙淚漣。收淚還將酒杯奠,杯奠不到音容前。
慈母石,世罕有,汝在江頭天地久。我思父母不能養,恨恨當同爾齊朽。
嗚呼罔極恩難報,幸今賴有移忠孝。尚當竭力事吾君,庶可揚名酬二親。
詩曰:誰化江邊石,世傳慈母名。神枯真可想,意得貌如生。
行路三回顧,題詩獨見稱。丹青在人目,千古共沾纓。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巉巖(chán yán):險峻的山岩。
- 兀嵂(wù lǜ):高聳的樣子。
- 俾(bǐ):使。
- 咿啞(yī yā):形容聲音嘶啞。
- 罔極:無邊無際,比喻恩情深重無法報答。
翻譯
岩石在江頭峻峭如壁,船伕指着說是慈母石。慈母的名字雖聽不到,但那險峻高聳的岩石在秋江碧波中顯得格外清晰。 我聽到慈母的名字,勾起了對父母的思念。誰沒有父母而不思念呢?我思念父母,只能徒增悲傷。 回憶起我童年時,家境貧寒,父母爲了生計而奔波。他們用木柴代替燈燭,賣掉衣服爲我買書。 他們日夜督促我勤奮學習,告誡我不要像普通人那樣平庸。何況我自幼體弱多病,父母照顧我度過了許多歲月。 一旦我病痛呻吟,父母便面色如漆,聲音嘶啞。父母寧願自己寒冷也要給我穿衣,寧願自己飢餓也要給我食物。 如今我身爲一名官員,微薄的俸祿足以供養家庭。但雙親已逝,我只能用這俸祿來養活妻子和孩子。 每當舉筷吃肉時,我默默地流下雙淚。我只能用酒杯來祭奠,但酒杯無法觸及他們的音容。 慈母石,世間罕見,你在江頭與天地同在。我思念父母卻無法供養,只能與你一同消逝。 唉,父母的恩情無邊無際,難以報答,幸好現在我還能移孝爲忠。我應當竭盡全力侍奉君王,以揚名立萬來酬謝雙親。
賞析
這首作品深情地表達了對父母的思念和無法報答的恩情。通過描繪慈母石和自己的親身經歷,詩人展現了對父母的深切懷念和無盡的愧疚。詩中,「慈母石」成爲了一個象徵,代表着詩人對父母恩情的永恆記憶。結尾處,詩人表達了自己將孝道轉化爲忠誠於國家的決心,體現了儒家「忠孝兩全」的理想。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質樸,讀來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