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二首寄鄒參政濟
亭亭江上樓,綺窗洞然開。
上有愁思婦,感嘆當爲誰。
良人別經年,遊宦苦不歸。
憂來不自媚,堂下尋履綦。
感彼三春花,將同秋葉飛。
中懷如轆轤,日夜不停移。
高堂張素絲,彈作別鶴悲。
餘音入雲漢,何由使君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亭亭:直立高聳的樣子。
- 綺窗:裝飾華麗的窗戶。
- 洞然:敞開的樣子。
- 良人: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 遊宦:離家在外做官。
- 履綦:鞋帶,這裡指行走。
- 轆轤:古代提水工具,比喻心情起伏不定。
- 素絲:白色的絲線,這裡指琴弦。
- 別鶴:古琴曲名,表達離別之情。
繙譯
高聳直立的江邊樓閣,華麗的窗戶敞開著。樓上有一位憂愁的思婦,她感歎著不知爲了誰。她的丈夫離家已經一年,在外做官遲遲不歸。憂愁使她無法自我安慰,衹能在堂下徘徊。她感慨那三春的花朵,也將會像鞦葉一樣飄落。內心的情感如同轆轤般起伏不定,日夜不停。在高堂上彈奏著素白的琴弦,奏出別鶴的悲歌。那餘音穿透雲霄,卻無法讓遠方的丈夫知曉。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思婦在江邊樓閣上的孤獨與憂愁。通過“亭亭江上樓”和“綺窗洞然開”的描繪,營造出一種空曠而寂寥的氛圍。思婦的內心世界通過“憂來不自媚”和“中懷如轆轤”等句得以深刻展現,表達了她的無盡思唸和無法排遣的憂愁。詩中的“別鶴悲”琴曲,更是以音樂的形式,將思婦的情感推曏高潮,使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她的孤獨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