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中秋

· 王越
瑟瑟西風吹雨晴,可憐佳節在邊城。 百年人有幾時健,一歲月無今夜明。 魯酒爲誰澆戰骨,商歌空自怨和盟。 睢陽已死汾陽老,羞對兒曹說用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丁亥:指某年的丁亥年,具體年份需根據歷史背景確定。
  • 瑟瑟:形容風聲,這裏指秋風的聲音。
  • 佳節:指中秋節。
  • 邊城:邊疆的城市。
  • 百年人:指人的一生。
  • 魯酒:指普通的酒。
  • 戰骨:指戰死者的遺骸。
  • 商歌:古代商人的歌曲,這裏可能指悲歌。
  • 睢陽:地名,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歷史上曾發生多次戰役。
  • 汾陽:地名,今山西省臨汾市,歷史上也是軍事重鎮。
  • 兒曹:指年輕的一代。

翻譯

秋風瑟瑟,西風吹散了雨,天空放晴,在這可憐的中秋佳節,我身處邊疆之城。人的一生中,有多少時光是健康的?一年之中,沒有哪一夜的月亮比今晚更明亮。普通的酒,是爲了誰而澆在戰死者的遺骸上?悲歌空自唱出,怨恨着和平的盟約。睢陽的英雄已經死去,汾陽的老將也已年邁,我羞於面對年輕的一代談論用兵之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中秋之夜邊城的孤寂與哀愁,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和對歷史英雄的緬懷,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渴望。詩中「瑟瑟西風吹雨晴」一句,既描繪了秋夜的自然景象,也隱喻了邊疆的荒涼與不安。後文通過對「魯酒」、「戰骨」、「商歌」等意象的運用,進一步抒發了對戰爭的悲憤和對和平的嚮往。結尾的「羞對兒曹說用兵」則深刻反映了詩人對戰爭的無奈與反思,以及對未來和平的深切期望。

王越

明大名府浚縣人,字世昌。多力善射,有文武才。景泰二年進士。授御史。天順初至山東按察使。七年,因李賢薦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在官整軍經武,大修邊備。成化初,兼巡撫宣府。七年,總督軍務,數出邊塞,擊據有河套的韃靼軍。九年,率許寧、周立出榆林,收復河套。次年,爲首任三邊總制。旋還朝,督十二團營,累官爲兵部尚書。以急於功名,附宦官汪直。十六年,從汪直出兵,至威寧海子,襲殺韃靼軍老弱。封威寧伯。直得罪,越亦奪爵除名。弘治間復起,又結宦官李廣。十年,總制甘涼邊務。廣得罪,越頗憂恨,旋卒。越實能兵,能用將士,以結中官,爲士論所輕。卒諡襄敏。 ► 1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