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借箸偏曹濮,長城失太行。 黃榆飛潞澤,王屋下邢襄。 骨悸聞風鶴,魂腥逐刅鋩。 大河千百里,莫謂惜鞭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借箸:借用筷子,比喻籌劃策略。
  • 偏曹濮:指偏離了曹州和濮陽,意指策略失誤。
  • 長城失太行:指失去了太行山作爲屏障,比喻失去了重要的防禦。
  • 黃榆飛潞澤:黃榆指黃榆關,飛指飛越,潞澤指潞州和澤州,意指敵人越過了黃榆關,侵入了潞州和澤州。
  • 王屋下邢襄:王屋指王屋山,下指下山,邢襄指邢州和襄州,意指從王屋山下來,到達了邢州和襄州。
  • 骨悸聞風鶴:骨悸形容極度恐懼,聞風鶴比喻聽到敵人的消息就感到恐懼。
  • 逐刅鋩:追逐刀劍,形容戰亂中人們被迫逃亡。
  • 大河千百裡:指黃河,形容其廣濶。
  • 惜鞭長:比喻力量雖大,但因距離遠而無法施展。

繙譯

籌劃策略時偏離了曹州和濮陽,失去了太行山作爲屏障。敵人越過了黃榆關,侵入了潞州和澤州,從王屋山下來,到達了邢州和襄州。聽到敵人的消息就感到極度恐懼,戰亂中人們被迫逃亡。黃河雖廣濶千裡,但因距離遠而無法施展力量。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戰亂中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時侷的憂慮和對策略失誤的反思。詩中運用了豐富的地理和軍事意象,如“長城失太行”、“黃榆飛潞澤”等,生動地展現了戰亂的慘烈和人民的苦難。同時,“骨悸聞風鶴”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人們內心的恐懼和不安。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