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士潔
施士潔(1856~1922)〖編者按:施士潔生於咸豐五年陰曆十二月十九日。咸豐五年相當於西元1855年,但,若以西曆計,則施氏的生日當在西元1856年1月。〗,字沄舫,號芸況,又號?園,晚號耐公。清檯灣縣治(今臺南市)人,爲進士施瓊芳之次子。未冠補博士弟子員,縣、府、院三試均名列第一。光緒二年(1876)中舉,次年(1877)捷成進士,授內閣中書。生性放誕,不喜仕進。返臺後曾先後任教彰化白沙書院、臺南崇文、道學、海東書院。與丘逢甲、許南英三位並稱爲清季三大詩人。當時臺灣兵備道唐景崧因仰慕其才,曾再三敦請施士潔參與政事,兩人因此成爲文字交。及唐景崧任臺灣巡撫,又招其入幕,以諮詢政務並切磋文藝。乙未割臺,施氏攜眷內渡,寓居於福建省晉江西岑,時往來於廈門、福州間。和林爾嘉、鄭毓臣等臺灣內渡文士,流連詩酒,爲當地詩社「菽莊吟社」之祭酒。1911年出任同安馬巷廳長,1917年入閩修志局,既而寄居廈門。1922年五月病逝於鼓浪嶼。施士潔爲臺灣史上極富文名的進士,王鬆《臺陽詩話》、連橫《臺灣詩乘》都給他極高的評價。其古體詩雄深雅健似蘇、歐,近體則取法範、陸,得其沉鬱深婉之旨。著作有有《日記》一冊、《鄉談聲律啓蒙》一冊、《?園吟草》四冊、《後蘇龕詩鈔》十一冊、《後蘇龕詞草》一冊。後三種皆端楷謄寫,近人黃典權認爲應是施士潔仔細校定的手稿。施士潔遺稿原藏於黃典權處,因蠹蝕過甚,故龍文出版社重印時,乃據「臺灣文獻叢刊」排印本影印,茲據臺灣文獻叢刊本爲底本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 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