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敦禮
呂敦禮,林癡仙自中國返臺,與呂敦禮等舊友往來唱酬更爲頻繁,明治卅九年(1906)櫟社正式組織化,呂氏爲九名創社發起人之一。可惜兩年後,即以三十八歲之英年辭世。〖參考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呂敦禮生平詩作所存無多,去世後由林癡仙、陳槐庭等櫟社詩友蒐集其生前遺作,編爲《厚庵遺草》一冊,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由傅錫祺任職的臺中「臺灣新聞社」印刷發行。後由龍文出版社影印收入「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以下即以此爲底本,並參考《鳥松閣唱和集》、《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櫟社第一集。厚庵詩草》、《臺灣詩鈔》、《臺灣詩錄》、《臺海詩珠》增補校錄。
► 26篇诗文

洪亮吉
清江蘇陽湖人,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乾隆五十五年進士。授編修。嘉慶四年,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詔以“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釋還。自號更生居士,居家十年而卒。少時詩與黃景仁齊名,交誼亦篤,時號洪黃。景仁家貧,客死汾州,亮吉親赴山西,爲經紀喪事。文工駢體,與孔廣森並肩。學術長於輿地,而論人口增加過速之害,實爲近代人口學說之先驅。有《春秋左傳詁》、《卷施閣集》、《更生齋集》等。
► 2625篇诗文
陳登元
陳登元,字君聘,號心齋,別署耕蘭室主人,清淡水廳紅毛港保沙崙莊人。爲淡北中式禮闈第一人,故有「開淡黃甲」之稱。陳氏出身農家,曾先後受業於賴慶超、沈邦彥、遊肯堂、黃益清、鄒慎修諸夫子。同治初,入泮,聞八芝蘭(今士林)文風特盛,遂家焉。光緒二年(1876)舉鄉薦第五十二名。以乏資斧,不能赴甲榜,居淡水士林坊,鬱郁十餘年。光緒十三年(1887)臺灣巡撫劉銘傳,延聘爲西學堂國文講習。光緒十五年(1889)值禮部試,劉銘傳助五十金使成行,果於翌年庚寅恩科中式第三百十三名。榜發,因長途跋涉,自奉過儉,委頓不能應殿試。劉銘傳再聘以西學堂監督。及劉氏稱病去,亦辭卸。光緒十八年(1892)至京補行殿試,恩賜三甲第五十名,朝考二等第四十名,欽點知縣,籤分山東,因道遠,不就。光緒廿一年(1895)日艦犯澎湖,登元募鄉勇五百人,屯於八裏坌、東勢山之麓。五月,日軍據三貂嶺、獅球嶺,唐景崧倉皇出奔,北部防軍紛告解體,登元內渡不及,匿居鄉井。後應日本當局之聘爲八芝蘭保良局局長。兩年間,備受臺北知縣橋口文藏、村上義雄凌辱,遂潛返原籍,居漳浦縣赤湖濱,數年而歿,卒年不詳。
► 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