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瑗
崔瑗(77-142),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東漢著名書法家、文學家、學者。
書法方面尤善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撰有《草書勢》,文見《晉書·卷三十六·衛恆傳》。崔瑗的草書,後世評價很高。後來張芝取法崔、杜,其書大進,成爲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爲"草聖"。唐張懷瓘《玉堂禁經》:"八法(書法的基本筆法)起於隸字(今楷書)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鍾(鍾繇)、王(王羲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草聖"張芝自雲"上比崔杜不足"。三國時魏人韋誕稱其"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即書體非常濃密,結字精緻美妙。
文學方面,《後漢書》本傳(卷五十二)記載他撰寫的各種文體五十七篇,亡佚頗多,嚴可均輯錄《全後漢文》中的作品已不足一卷(見卷四十五),今存者以收入《文選》卷五十六的《座右銘》最爲有名。
治學方面,曾與著名學者王符、竇章、馬融、張衡等問學或交遊,精通天文、曆法、京房易學,後來又從東郡發乾縣獄吏學習禮學,可謂"專心好學,雖顛沛必於是。"
崔瑗父親崔駰、兒子崔寔 、侄子崔烈都是著名的學者,《後漢書·崔駰傳》稱:"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淪典籍,遂爲儒家文林。"可惜存世之作不多,以致各種文學史著作很少論及,近年出版的《劍橋中國文學史》用較大篇幅介紹了崔氏家族的文學成就,值得注意。
► 1篇诗文

趙文
宋末元初文人。元吉安廬陵人,字儀可,一字惟恭,初名宋永,號青山。嘗三貢於鄉,由國學上舍仕南雄府教授。宋亡,入閩依文天祥。元兵下汀州,文與天祥相失,逃歸故里。後起爲東湖書院山長,授南雄郡文學。有《青山集》。
► 210篇诗文
徐之才
《全唐詩》收《下山逢故夫》詩1首,列爲世次爵裏無考作者。按徐之才,《北史》卷九〇有傳,丹陽(今屬江蘇)人,初仕樑,爲豫章王蕭綜幕僚。後隨蕭綜入北魏,歷仕東魏、北齊,屢任要職,北齊後主時官至尚書左僕射、尚書令,封西陽郡王。武平間卒,年80歲,諡文明。《全唐詩》誤作唐人收入。
► 1篇诗文
崔璐
生卒年不詳。字大圭,郡望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崔綬子。懿宗鹹通七年(866)登進士第。與皮日休友善,有詩唱和。生平事蹟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詩紀事》卷六四。《全唐詩》存詩1首。
► 1篇诗文

許孟容
唐京兆長安人,字公範。舉進士甲科。德宗貞元時,累遷兵部郎中、給事中,曾上奏反對提升貪暴斂財之齊總爲衢州刺史。憲宗元和初,任尚書右丞。四年,拜京兆尹。神策吏李昱借民錢不還,孟容收捕之,剋日命還,不及期當死。帝令釋昱,孟容上疏極言不可。自此豪右斂跡,威望大震。後爲兵部、吏部侍郎,終官東都留守。
► 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