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 素問 · 本病論 [ ] 無名氏

黃帝問曰:天元九窒,餘已知之。願聞氣交何名失守? 岐伯曰:謂其上下升降,遷正退位,各有經論,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故氣交失易位,氣交乃變,變易非常,即四時失序,萬化不安,變民病也。 帝曰:升降不

黃帝內經 · 素問 · 經脈別論 [ ] 無名氏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爲之變乎? 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爲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

黃帝內經 · 素問 · 脈解 [ ] 無名氏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病偏虛爲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爲跛也。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

黃帝內經 · 素問 · 刺法論 [ ] 無名氏

黃帝問曰:升降不前,氣交有變,即成暴鬱,餘已知之。何如預救生靈,可得卻乎?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臣聞夫子言,既明天元,須窮刺法,可以折鬱扶運,補弱全真,瀉盛蠲餘,令除斯苦。 帝曰:願卒聞之。

黃帝內經 · 素問 · 刺熱 [ ] 無名氏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

黃帝內經 · 素問 · 天元紀大論 [ ] 無名氏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予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

黃帝內經 · 素問 · 至真要大論 [ ] 無名氏

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餘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對曰:明乎哉問也!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 帝曰:願聞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

黃帝內經 · 素問 · 藏氣法時論 [ ] 無名氏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願聞其事! 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

難經 · 論脈 · 十八難 [ 三國] 無名氏

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爲上下部,何謂也? 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

感寓 [ ] 朱誠泳

茫茫元會間,造化竟誰屍。 昏旦既不爽,寒暑無或移。 至誠本無息,庶類自蕃滋。 日月相代明,陰陽豈參差。 嶽山坯厥氣,江河分厥支。 雷霆布厥威,風雨行厥時。 聖人今在上,天心與相宜。 八萬六千歲,悠悠無

雜詠一百首 其六十二 素女 [ ] 劉克莊

厥初賦形貌,固已具陰陽。 素問無人讀,流爲采戰方。

紹興二十八年祀圜丘 望瘞用《乾安》 [ ] 郊廟朝會歌辭

謂地蓋厚,陰翕而成。 社稷羣望,皆地之靈。 肆求厥類,與陰俱凝。 視瘞于坎,以終其勤。

寧宗郊祀二十九首 詣望瘞位用《乾安》 [ ] 郊廟朝會歌辭

地載萬物,陰翕而成。 山嶽河瀆,皆坤之靈。 克肖其象,與陰俱凝。 眡瘞于坎,思求厥成。

寄題貽厥堂 其一 [ ] 楊士奇

南平郭裏東西住,曾見名家六世來。 前輩風流皆壽俊,後人文采發英才。 春深欄檻雲生竹,歲晚階除雪映梅。 貽厥堂中最瀟洒,四時清景隔浮埃。

送弟叔永入北雍 [ ] 區懷瑞

千里有行,離思難任。 厥有倚閭,慈荀之林。 發之皚皚,涕之涔涔。 愛日惜陰,以慰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