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明飲怡老園有詩次其韻

· 王鏊
吳王鎖夏有殘敔,特起幽亭據要津。 剩水繞時傷往事,短牆缺處見行人。 綠楊動影魚吹日,紅藥留香蝶護春。 爲問午橋閒相國,自非劉白更誰親。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徵明:人名,即文徵明,明代著名文人、畫家。
  • 怡老園:園林名,可能是文徵明的私人園林。
  • 吳王鎖夏:指吳王夫差的夏宮,此處可能指蘇州一帶的古蹟。
  • 殘敔:殘破的樂器,此處比喻古蹟的殘破。
  • 幽亭:幽靜的亭子。
  • 要津:重要的渡口,比喻重要的位置。
  • 剩水:殘留的水,指園林中的水池或河流。
  • 短牆缺處:牆體不完整的地方。
  • 紅藥:紅色的芍藥花。
  • 午橋:地名,可能指某個具體的地方。
  • 閒相國:閒居的宰相,指文徵明。
  • 劉白:指劉禹錫和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此處比喻親近的朋友。

翻譯

吳王的夏宮雖已殘破,卻在此特建一幽靜亭子佔據重要位置。 環繞的水池映照着過往的傷感,牆體缺口處可見過往行人。 綠柳隨風搖曳,魚兒在陽光下嬉戲,紅芍藥花香四溢,蝴蝶守護着春光。 請問那位閒居的宰相,若非劉禹錫和白居易般的知交,又有誰能親近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怡老園景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往昔的懷念和對友情的珍視。詩中「吳王鎖夏有殘敔」一句,既描繪了古蹟的殘破,也隱含了對歷史的感慨。後文通過對園中景物的細膩描寫,如「綠柳動影魚吹日,紅藥留香蝶護春」,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和諧。結尾的提問則表達了對知音難尋的感慨,體現了詩人對友情的深切向往。

王鏊

王鏊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濟之。十六歲時,國子監諸生即傳誦其文。成化十一年進士,授編修。閉門讀書,遠避權勢。本與外戚壽寧侯張巒有連,亦不相往來。弘治時歷侍講學士,充講官,擢吏部右侍郎。以憂去。正德初進戶部尚書、文淵閤大學士,入閣時大權盡歸劉瑾,鏊初開誠與言,偶見聽納,後瑾專橫更甚,禍流搢紳,鏊不能救,乃辭官而去。博學有識鑑,經學通明,制行修謹,文章修潔。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等。 ► 8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