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施二生與醫官陶野冒雨登山人多笑之戲作歌

江生施生頗好奇,偶逢陶野奇更癡。 共言山外有佳寺,勸予往遊爭願隨。 是時雷雨雲霧塞,多傳險滑難車騎。 兩生力陳道非遠,野請登高覘路歧。 三人冒雨陟岡背,即僕復起相牽攜。 同儕咻笑招之返,奮袂經往凌嶔崎。 歸來未暇顧沾溼,且說地近山徑夷。 青林宿靄漸開霽,碧巘絳氣浮微曦。 津津指譬在必往,興劇不到旁人嗤。 予亦對之成大笑,不覺老興如童時。 平生山水已成癖,歷深探隱忘飢疲。 年來世務頗羈縛,逢場遇境心未衰。 野本求仙志方外,兩生學士亦爾爲。 世人趨逐但聲利,赴湯踏火甘傾危。 解脫塵囂事行樂,爾輩狂簡翻見譏。 歸與歸與吾與爾,陽明之麓終爾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zhì):登高。
  • (chān):窺視,察看。
  • 嶔崎 (qīn qí):形容山路險峻。
  • (yǎn):山峯。
  • 絳氣 (jiàng qì):紫紅色的雲氣。
  • 津津 (jīn jīn):形容興趣濃厚。
  • (chī):嘲笑。
  • 羈縛 (jī fù):束縛,限制。
  • 狂簡 (kuáng jiǎn):放縱不羈。

翻譯

江生和施生非常好奇,偶然遇到陶野更是癡迷於奇異之事。他們都說山外有座美麗的寺廟,紛紛勸我前去遊玩,並爭相表示願意同行。當時雷雨交加,雲霧瀰漫,許多人傳言道路險滑,難以駕車。但兩生堅持說路並不遠,陶野則建議登高察看路況。三人冒雨登上山岡,跌倒了又互相攙扶起來。同伴們嘲笑他們,招手讓他們返回,但他們卻奮不顧身地繼續攀登險峻的山路。回來後,他們顧不上身上的溼漉漉,興奮地描述着山路的平坦。青林中的霧靄漸漸散去,碧綠的山峯上紫紅色的雲氣在微弱的晨曦中浮現。他們興致勃勃地描述着一定要去的地方,興奮得彷彿旁人的嘲笑都不存在。我也因此大笑起來,感覺自己的老興又回到了童年。我一生對山水有着濃厚的興趣,深入探索隱祕之地,忘記了飢餓和疲勞。近年來雖然被世俗事務所束縛,但遇到這樣的場景,我的心境並未衰退。陶野原本就有求仙的志向,而兩位學生也如此。世人追逐的只是名聲和利益,甘願冒險。擺脫塵世的喧囂,追求快樂,你們這些放縱不羈的人反而被嘲笑。回去吧,回去吧,我與你們約定在陽明山腳下相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王守仁與朋友們冒雨登山的情景,通過生動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他們不畏艱難、追求自然之美的精神風貌。詩中「三人冒雨陟岡背,即僕復起相牽攜」等句,生動地表現了他們相互扶持、勇往直前的情景。同時,詩中也透露出王守仁對山水的熱愛和對世俗的厭倦,表達了他追求自由、超脫塵世的心境。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王守仁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獨特的人生態度。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