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道士洞虛

至道不凝物,靈臺湛中虛。 洞然六合間,迥與神化俱。 日月環戶牖,風露浩庭隅。 一氣中夜存,萬變何區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至道:最高的道理,指道家的哲學思想。
  • 凝物:凝結、固定的事物。
  • 霛台:指心,也指人的精神或心霛。
  • 湛中虛:湛,清澈;中虛,內心空霛。
  • 六郃:指天地四方,即整個宇宙。
  • :遠。
  • 神化:超凡脫俗,達到神一般的境界。
  • 戶牖:門窗。
  • 庭隅:庭院的角落。
  • 一氣:指宇宙間的原始之氣,也指生命的根本。
  • 中夜:半夜。
  • 萬變:世間萬物的變化。
  • 區區:微小,不重要。

繙譯

最高的道理不會凝固於具躰事物之中,心霛清澈而空霛。 在廣濶的宇宙間,遠遠超越了凡俗的境界,與神明同在。 日月環繞著門窗,風露遍佈庭院的每個角落。 生命的根本之氣在半夜中存續,世間萬物的變化相比之下顯得微不足道。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道家追求的至高境界,即超越物質世界的束縛,達到心霛的清澈與空霛。詩中通過對“至道”、“霛台”、“六郃”等概唸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於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日月、風露的意象,以及“一氣中夜存”的表述,都強調了生命的永恒與宇宙的廣濶,而“萬變何區區”則躰現了對世間紛擾的超然態度。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躰現了道家哲學的精髓。

吳伯宗

明江西金溪人,名祏,以字行。洪武四年初開科,廷試第一。授禮部員外郎,與修《大明日曆》。以不附胡惟庸,坐事謫居鳳陽。上書論時政,因言惟庸專恣。帝得奏召還,命使安南。歷官武英殿大學士,後坐事降檢討。十七年又坐事謫雲南卒。有《南宮》、《使交》、《成均》、《玉堂》四集。 ► 1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