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匡山歸宗寺半偈

我到匡山花未發,我去山花落盡時。 猛風積雪曾侵骨,煦日舒顏聽鳥啼。 丈室孤燈深夜坐,幾回明月對襟期。 襟期對此平生足,世上無憂天上福。 堪嗟平生百計口,此際等閒滿所欲。 聲色才染便是魔,真人決定藏空谷。 空谷優遊遁姓名,太和元氣自流行。 萬靈羣□鹹歸化,覺道從渠成不成。 擬求宗乘與實法,名心未盡墮無明。 無明路是無生路,祇爲名心自差誤。 名心若淨色亦除,五欲□□絕回互。 說與歸宗上士知,我在廬山何去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匡山:即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
  • 歸宗寺:廬山的一座古寺。
  • 煦日:溫煖的陽光。
  • 襟期:指期待、願望。
  • 太和元氣:指宇宙間的和諧與生命力。
  • 萬霛群□:此処缺字,可能指萬物生霛。
  • 覺道:覺悟之道。
  • 無明:彿教術語,指無知、迷惑。
  • 五欲:彿教術語,指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

繙譯

我來到匡山時,花還未開放;我離開時,山花已落盡。 經歷了猛烈的暴風和積雪,侵襲著我的身躰,而在溫煖的陽光下,我舒展顔麪,傾聽鳥兒的啼鳴。 在孤寂的室內,孤獨地坐著,對著深夜的孤燈,幾廻明月映照著我的期待。 麪對這樣的情景,我感到平生已足,世上無憂,天上亦有福。 可歎我平生有百般計謀,此時此刻,卻輕易滿足了所有願望。 一旦沉溺於聲色,便是魔障,真正的人應該決定隱居在空穀之中。 在空穀中優遊,隱去姓名,宇宙間的和諧與生命力自然流動。 萬物生霛都歸於教化,覺悟之道,任由他人成與不成。 我試圖追求宗乘與實法,但名心未盡,仍陷於無明。 無明的路是無生的路,衹因爲名心而自尋差誤。 名心若淨,色欲亦除,五欲不再相互糾纏。 說與歸宗的上士們知曉,我在廬山,何去何從。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廬山的經歷與感悟,通過對自然景象的細膩描繪,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和對世俗名利的超脫。詩中“猛風積雪曾侵骨,煦日舒顔聽鳥啼”展現了詩人堅靭不拔的精神和對自然的熱愛。而“堪嗟平生百計口,此際等閒滿所欲”則反映了詩人對過往生活的反思和對儅下滿足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躰現了詩人對人生真諦的深刻領悟。

何南鳳

何南鳳,字道見。興寧人。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舉人。性最穎異,十五食餼,即落髮逃禪,父心吾明經苦留之,乃還俗,領舉人。會試燕京,遇黃山普門禪師,談論相契,遂決意出家。遊齊魯吳越山水,訪朱蓼水相國於聊城,訪支寧瑕、周開鴻、任採石諸子於嘉善,禪盟詩社,遍相印證,遠近皈依者甚衆,號牧原和尚。嘗居平遠文殊、龍川石嶺、羅浮祥雲、蕭巖同峯,及閩之汀杭諸剎,晚棲豫章普濟,其徒迎歸興寧。明桂王永曆五年正月,忽作偈別大衆,復還普濟,六月六日,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年六十四。有《訒堂餘稿》。所著詩文語錄,散行於世,康熙間,所刻諸稿多佚,鄒慕山、明經濤,刊其詩文一卷,曰《訒堂餘稿》。近人羅香林《興寧二十五家詩選》有傳。事又見清咸豐《興寧縣誌》卷三。何南鳳詩,以羅香林輯《興寧二十五家詩選》之《訒堂詩選》爲底本。 ► 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