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洞霄宫

· 厲鶚
大滌元蓋洞天夙所慕,時時飛夢淩孱顔。 茲辰奮足遂躋討,芒屩豈憚山行艱。 初從南湖歷四井,霜淸日出羣峯靜。 紆回路轉金綫潭,鑑匳不動澄嵐影。 偶逢捀子爲指迷,深入欑林竦壁得異境。 靑山九鎖勢更殊,千㝷拔地秀不孤。 松栝溼翠交撐扶,石橋流水聲可娛。 道旁碓響雲母粉,巖隙乳滴羊須珠。 傳聞舊有無骨箬,可等羅浮古蹟竹葉符。 帝畱瓊館此奥區,圓殿高峙凝塵無。 其餘廊廡雖湮蕪,蒼筤萬个爲笙竽。 寒風噫竅洗毛骨,白雲上下如飛鳧。 我思郭文舉,無情木石相爾汝。 何時月底騎虎歸,泠泠㵎上聞仙語。 我思鄧牧心,黃冠遺世來烟岑。 幽泉滌硯作山志,俗士未許窺淸襟。 自從貛郞作相年,祠官往例縻諸賢。 提舉惟有李忠定,栗主塑像永永無祧遷。 尙餘御筆觀虎卧,寂歷閑階少人過。 眞茶啜比換骨膏,半日盤旋雜行坐。 天柱峯,大滌洞,瑶房玉宇恍如夢。 太息天寒日短不得游,畱與他時策杖尋淸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大滌元蓋洞天:大滌洞和元蓋洞的合稱,是道教名山勝地。道家將其列爲第三十四洞天。
  • 淩(líng)孱(chán)顏:淩,同「凌」,凌駕、超越;孱顏,險峻的山岩。
  • 茲辰:此時,這一天。
  • 躋(jī)討:攀登探尋。
  • 芒屩(juē):草鞋。
  • 紆迴路轉:形容道路曲折迴旋。
  • 鑑奩(lián):鏡子和鏡匣,這裏形容金線潭平靜如鏡匣中的鏡子。
  • 捀子:漁夫。
  • 攢(cuán)林:密集的樹林。
  • 竦(sǒng)壁:高聳的懸崖峭壁。
  • 九鎖:形容山巒重疊環繞,如同重重門鎖。
  • 千尋:古以八尺爲尋,形容極高或極長。
  • 鬆栝(guā):松樹和檜樹。
  • 碓(duì)響:舂米的碓發出的響聲。
  • 雲母粉:礦物質,可入藥等。
  • 羊須珠:一種類似羊須形狀的水珠。
  • 無骨箬(ruò):一種特殊的箬竹。
  • 羅浮古蹟竹葉符:羅浮山的古蹟竹葉符,羅浮山是道教名山。
  • 瓊館:華美的館舍,這裏指道觀建築。
  • 奧區:深邃的區域,指勝地。
  • 凝塵無:沒有灰塵。
  • 廊廡(wǔ):廊屋、走廊。
  • 湮(yān)蕪:埋沒荒蕪。
  • 蒼筤(láng):翠色的竹子。
  • 噫(yī)竅:風在孔穴中發出的聲音。
  • 郭文舉:晉代隱士,曾隱居山中,與木石爲伴。
  • 無情木石相爾汝:能與無情的木石親近,以「爾汝」相稱,形容與自然相處親密。
  • 鄧牧心:宋末元初人,隱居餘杭大滌山,著《洞霄圖志》。
  • 黃冠:道士的冠冕,代指道士。
  • 煙岑(cén):雲霧繚繞的山峯。
  • 清襟:高潔的胸懷。
  • 獾郎作相年:此處可能指某個時期,具體所指待考。
  • 祠官往例縻(mí)諸賢:舊例祠官任用諸多賢才,縻,籠絡、任用。
  • 李忠定:可能指李綱,諡號忠定。
  • 慄主:用慄木做的神主牌位。
  • 祧(tiāo)遷:古代謂天子諸侯的宗廟遷神主,這裏指神位變動。
  • 御筆觀虎臥:御筆所題之觀,有臥虎的景象(具體所指待考)。
  • 寂歷:寂靜、冷清。
  • 換骨膏:一種丹藥,傳說吃後能脫胎換骨。
  • 瑤房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形容華麗的仙境般建築。
  • 策杖:拄着柺杖。

翻譯

我一直很嚮往大滌元蓋洞天呢,常常在夢裏飛越那險峻的山巒。今天我鼓足勁兒來攀登探尋,穿着草鞋怎會懼怕山路艱難。剛開始從南湖走過四井,霜清氣爽太陽升起羣峯一片寧靜。道路曲折盤旋來到金線潭,平靜的水面就像鏡匣無波倒映着山間霧氣。偶然遇到一位漁夫爲我指點迷津,深入那茂密山林和高聳峭壁發現了奇異的勝境。青山重重環繞態勢格外不同一般,那高聳的山峯拔地而起秀麗不孤立。翠綠的松樹和檜樹相互交錯支撐,石橋下流水潺潺聲音悅耳。道旁傳來舂搗雲母粉的碓響聲,山岩縫隙間滴下好似羊須的水珠。傳聞這裏從前有無骨箬,可媲美羅浮山古蹟竹葉符。天帝留下這華美的道觀在這勝地,圓形的大殿高高聳立乾淨無塵。其餘的走廊雖然已經荒蕪埋沒,但衆多翠竹發出的聲音如笙竽齊鳴。寒風在孔穴間呼嘯洗淨了身心,白雲或上或下如飛動的野鴨。我想起郭文舉,能與無情的木石親密無間如朋友般相處。什麼時候能在月底騎着老虎歸來,在清涼的山澗上聽到神仙的話語。我又想起鄧牧心,戴着黃冠遠離塵世來到這雲霧山峯。用幽泉洗硯創作山志,世俗之人難以得見他高潔的胸懷。自從那個時候以來,按舊例祠官任用諸多賢能。只有提舉李忠定,他的神主塑像永遠不會改變。還能看到御筆所題之觀好似有老虎臥着的景象,寂靜冷清的臺階很少有人走過。品嚐真正的好茶堪比服用換骨膏,在這裏半天徘徊或行或坐。天柱峯、大滌洞,那美如仙境的樓閣彷彿在夢幻之中。可惜天寒日短不能盡情遊覽,只能留待日後拄着柺杖在清秋之時再來探尋。

賞析

這首詩是厲鶚遊覽洞霄宮的紀行之作,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洞霄宮及其周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遺蹟,展現出一幅清幽奇幻的畫卷。開篇表達對洞霄宮的傾慕已久,爲全詩定下向往的基調。接着敘寫遊覽過程,從南湖啓程,歷經多地,沿途的霜清日出、羣峯靜謐、金線潭的清幽等都寫得生動形象,讓人身臨其境。在描寫自然景色時,又穿插了諸多傳說和人文典故,如郭文舉、鄧牧心的故事等,使詩歌富含文化底蘊。詩中對道觀建築的興衰也有所感慨,借景寄情,流露對昔日繁華不再的嘆惋。最後因天寒日短不能盡情遊覽而心生遺憾,更增添了幾分眷戀和期待,全詩情景交融,既展現了自然之美,又傳達出對歷史文化、人生境遇等多方面的複雜感受 。

厲鶚

淸浙江錢塘人,字太鴻,一字雄飛,號樊榭,又號南湖花隱、西溪漁者。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〇年)舉人。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召試博學鴻詞科不遇。搜奇嗜博,嘗館揚州馬嶰谷、馬半槎小玲瓏山館數年,盡閲其善本祕籍,多見宋人集。學殖廣博,尤諳遼宋典章人事,因撰《宋詩紀事》。詩詞皆工,詩品淸髙,而長於用書。論詞崇周美成、姜白石,繼朱竹垞之「浙西詞派」名家。有《樊榭山房集》、《遼史拾遺》、《南宋院畫録》等,又與查蓮坡 同撰《絶妙好詞箋》。杭堇浦曰:「太鴻詩精深華妙,裁斷眾流,自新城、長水盛行一時,海内操觚者莫不乞靈於兩家,太鴻獨矯之以孤澹。用意旣超,徵材尤博,吾鄕稱詩,於宋元之後未之或過也。」沈歸愚曰:「樊榭徵士學問淹洽,尤熟精兩宋典實,人無敢難者。詩亦淸髙,五言在劉昚虛、常建之間。今浙西談藝家,專以飣餖(dìng dòu)掃撦(chě)爲樊榭流派,失樊榭之眞矣。」王蘭泉曰:「徵君詩幽新雋妙,刻琢硏煉,五言尤勝,大抵取法陶謝及王孟韋柳,而別有自得之趣。瑩然而淸,窅(yǎo)然精深貌;深遠貌而邃,擷宋詩之精詣而去其疎蕪。時沈文愨方以漢魏盛唐倡呉下,莫能相掩也。」翁覃谿曰:「樊榭以精細之思得韻得味,正亦從書巻中醖釀得來。」生平見《淸史稿·巻四百八十五·〈文苑列傳·厲鶚傳〉》。 ► 17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