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明因尼寺

· 厲鶚
阿姨師居近鼎湖,剙造傳自陳黄奴。 向聞賜金岀宫掖,千年興廢誰枝梧。 頽垣古殿尙宏敞,暗筧分流水聲響。 幽花閒竹隱禪房,忍草沿階叩方丈。 前朝淨侣多上流,早脫愛網辭妝樓。 明眸不敎二相墮,幻質能將八敬修。 百年主席凡幾輩,老宿無存少酬對。 誰人肯透末山機,何處重尋隱峯妹。 今來儉薄檀施衰,粥魚寥落誦經遲。 笑他洛陽急作髻,不見文殊淺畫眉。 殘碑字剝苔痕綠,對此彌傷人代速。 枝頭批頰盡情啼,聲聲似奏無生曲。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鼎湖:傳說黃帝鑄鼎於荊山下,鼎成,有龍垂鬍髯迎黃帝昇天,後世因以「鼎湖」爲帝王死亡的典故,這裏不知道具體所指環境。
  • 刱(chuàng)造:建造。
  • 陳黃奴:南朝陳後主陳叔寶小字黃奴,這裏可能是說寺廟建造與陳朝有關。
  • 宮掖(yè):宮廷。掖,宮中旁舍,后妃居住的地方 。
  • 枝梧:抗拒,這裏指面對千年興廢誰能阻擋。
  • 暗筧(jiǎn):隱藏的引水管道。
  • 忍草:即佛家所謂的萱草,夏生而秋雕(同「凋」 ),忍冬凌霜,故舊說當作「忍草」,這裏用來表達寺廟的清幽環境。
  • 方丈:寺廟住持的居室,也代指住持。
  • 淨侶:指女尼。
  • 上流:指上等、高貴,有出塵高雅之意 。
  • 愛網:佛教語,比喻塵世的情網。
  • 幻質:佛教語,指肉體,因其虛幻不實,故稱。
  • 八敬:即八敬法,佛教僧尼戒規之一,規定比丘尼須尊敬比丘等八條法則 。
  • 主席:住持寺院的和尚 。
  • 老宿:指年高而有名望的僧人。
  • 酬對:應答。
  • 末山機:末山在今江西省境內,是著名的佛教聖地 。「末山機」是禪宗的一個典故、一則機鋒,這裏可能是說參透禪機。
  • 檀施:佈施,佛教中把財物等施捨給僧人。
  • 魚寥落:寺廟中的木魚等敲擊之物稀疏,暗示僧人少,誦經不興。
  • 批頰:即戴勝鳥,也叫「胡哱(bō)哱」「花蒲扇」等。
  • 無生曲:形容超脫生死的歌曲,象徵着一種參透生死、達到空靈境界的佛意。

翻譯

和尚居住在距離鼎湖不遠的地方,這座寺廟的建造據說可以追溯到陳朝陳叔寶時期。以前就聽說建造寺廟的資金是從宮廷賞賜而來,歷經千年的興衰變遷,又有誰能夠抵擋得住這命運的流轉?

如今破敗的圍牆和古老的殿堂依舊顯得宏大寬敞,隱藏的引水管道潺潺分流,發出清脆的流水聲。幽靜的花朵、閒散的翠竹,在禪房周圍若隱若現,沿着佈滿萱草的臺階,探訪寺廟住持的居所。

前朝的女尼大多出身高雅不凡,早早地就擺脫了塵世的情網,離開華麗的妝樓投身佛門。明亮的眼眸不讓修行之心墮落,憑藉虛幻的肉身虔誠地遵循八敬之法進行修行。

在這百年之間,這座寺廟的住持換了不知多少人,曾經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僧人都已不在,如今也很少有人能與之應答交流。誰又能參透那末山蘊含的微妙禪宗機緣,到哪裏再去尋覓那曾經遁入空門的姐妹們呢?

如今寺廟的供養十分微薄,佈施的風氣也衰敗了,敲擊的木魚聲稀疏,僧人誦經的聲音遲緩。可笑那追求外在模樣的行爲,就如同洛陽女子急切梳妝髮髻,卻再也不見文殊菩薩那淡淡的雅緻畫眉境界。

古老碑石上的字跡被青苔侵蝕,斑斑駁駁,看着這樣的景象,讓人感傷時光的迅速流逝。枝頭的戴勝鳥盡情啼叫,每一聲鳴叫彷彿奏響着超脫生死的空靈曲調。

賞析

這首詩是厲鶚遊覽明因尼寺後所寫,詩中蘊含着對寺廟興衰變化以及對世事無常的感慨。開篇追溯寺廟起源,提及與宮廷的淵源,爲寺廟增添一層神祕厚重的歷史感,也奠定了整篇詩歌懷舊與思考的基調。詩中對寺廟當前場景描寫細膩入微,破敗的建築與清幽的花草相互映襯,一方面突出了歲月對寺廟的侵蝕,另一方面展現出寺廟寧靜深邃的氛圍。

詩人通過描述前朝女尼的高雅脫俗和虔誠修行,與如今寺廟僧人的冷清稀少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加深了今昔之感。「幻質能將八敬修」等語句體現出佛教修行文化,爲詩歌融入深厚的宗教底蘊。

「笑他洛陽急作髻,不見文殊淺畫眉」一句,以形象生動的對比,婉轉地批判了世俗追求外表而忽略內在精神修行現象,反映了詩人對一種超越表象、追求內在本真境界的嚮往。詩末尾處,借斑駁碑石上的苔痕與啼叫的鳥兒,將時光易逝的傷感情緒推向高潮,鳥兒所奏的「無生曲」,似乎又爲這份傷感找到了一絲超脫的慰藉,讓整首詩在懷舊傷逝、對宗教修行思考之中,回味無窮,展現出厲鶚深厚的文學功底與細膩的情感。

厲鶚

淸浙江錢塘人,字太鴻,一字雄飛,號樊榭,又號南湖花隱、西溪漁者。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〇年)舉人。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召試博學鴻詞科不遇。搜奇嗜博,嘗館揚州馬嶰谷、馬半槎小玲瓏山館數年,盡閲其善本祕籍,多見宋人集。學殖廣博,尤諳遼宋典章人事,因撰《宋詩紀事》。詩詞皆工,詩品淸髙,而長於用書。論詞崇周美成、姜白石,繼朱竹垞之「浙西詞派」名家。有《樊榭山房集》、《遼史拾遺》、《南宋院畫録》等,又與查蓮坡 同撰《絶妙好詞箋》。杭堇浦曰:「太鴻詩精深華妙,裁斷眾流,自新城、長水盛行一時,海内操觚者莫不乞靈於兩家,太鴻獨矯之以孤澹。用意旣超,徵材尤博,吾鄕稱詩,於宋元之後未之或過也。」沈歸愚曰:「樊榭徵士學問淹洽,尤熟精兩宋典實,人無敢難者。詩亦淸髙,五言在劉昚虛、常建之間。今浙西談藝家,專以飣餖(dìng dòu)掃撦(chě)爲樊榭流派,失樊榭之眞矣。」王蘭泉曰:「徵君詩幽新雋妙,刻琢硏煉,五言尤勝,大抵取法陶謝及王孟韋柳,而別有自得之趣。瑩然而淸,窅(yǎo)然精深貌;深遠貌而邃,擷宋詩之精詣而去其疎蕪。時沈文愨方以漢魏盛唐倡呉下,莫能相掩也。」翁覃谿曰:「樊榭以精細之思得韻得味,正亦從書巻中醖釀得來。」生平見《淸史稿·巻四百八十五·〈文苑列傳·厲鶚傳〉》。 ► 17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