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友人

少年銳氣盡消磨,歲月相隨醉夢過。 今古悠悠交道變,江山渺渺俗人多。 絕弦應爲無知者,鼓瑟其如不好何。 從此詩筒頻寄取,鶯花時節莫蹉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銳氣 勇往直前的氣勢和激情。
  • 交道 指人與人之間的交情、交誼。
  • 絕弦 典出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子期死,伯牙以爲世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裏表示不再彈奏,比喻失去知音。
  • 鼓瑟 彈奏琴瑟。
  • 詩筒 古人用以盛詩稿的竹筒,這裏表示傳遞詩歌的方式。
  • 鶯花時節 指春天,此時鶯啼花開,景色優美。

翻譯

年少時的勇往直前的銳氣都已經被慢慢消磨殆盡,歲月就這樣在醉夢般的狀態中與我相伴度過。從古到今,人與人之間的交情悠悠地發生着改變,在這遼闊渺遠的江山之間,庸俗淺薄的人太多了。就像俞伯牙因爲沒有知音而絕弦不再彈奏一樣,(我)即使有心彈奏琴瑟,但如果沒有人欣賞又能怎樣呢。從今以後,希望我們常常通過詩筒互相寄送詩作交流,在美好的春天時光,可不要輕易地浪費呀。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連文鳳寄給友人的作品,整體情感深沉而又帶有一份對友情維繫的渴望。開篇「少年銳氣盡消磨,歲月相隨醉夢過」,以一種感慨的口吻,描述了自己隨着歲月流逝,年少時的衝勁消失,在如夢似醉中度過時光,流露出對青春不再、壯志未酬的悵惘。頷聯「今古悠悠交道變,江山渺渺俗人多」,由自身狀況延伸至對社會人情的感慨,古往今來交情在悄然變化,而且在廣闊世間庸俗之人居多,批判了世俗人情冷暖,也從側面烘托出詩人知音難覓的孤獨。頸聯「絕弦應爲無知者,鼓瑟其如不好何」,借用伯牙絕弦的典故,進一步強調沒有知音的遺憾和無奈,即便有心展現美好技藝,卻無人欣賞。尾聯「從此詩筒頻寄取,鶯花時節莫蹉跎」則筆鋒一轉,表達出與友人通過詩歌保持緊密聯繫的願望,期望在美好春光裏不要辜負時光,留住友情和美好,給全詩增添了一份積極向上的情感活力。整首詩在情感表達上細膩動人,通過對人生、友情、知音等主題的融合敘述,展現了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

連文鳳

宋福州三山人,字百正,號應山。宋末太學生,亦嘗爲官。宋亡入元,變姓名爲羅公福,常與諸遺老結社吟詩。其詩清切流麗,入選月泉吟社爲第一名。有《百正集》。 ► 1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