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叢花

· 秦觀
年時今夜見師師,雙頰酒紅滋。疏簾半卷微燈外,露華上、煙嫋涼颸。簪髻亂拋,偎人不起,彈淚唱新詞。 佳期。誰料久參差。愁緒暗縈絲。想應妙舞清歌罷,又還對、秋色嗟諮。惟有畫樓,當時明月,兩處照相思。
拼音

所属合集

#一叢花

譯文

那年的今夜,我與師師姑娘初次相遇。屋內琉簾半卷,燭光朦朧;屋外,露花籠霧,涼風續續。她美麗的雙頰,泛着微醉後的紅潤。拋開髻簪,披拂着秀髮,緊偎在我的懷中,她揮淚唱起了新譜的歌曲。  誰知一別多年,久久不能實現當年約定的佳期,只有不盡的愁緒,隱隱約約地縈繞在心裏。料想此刻此際,她一定唱罷了清越的歌,跳完了美妙的舞,又在對着寂寥的秋色嗟嘆不已。畫樓依舊,明月依舊,靜靜的秋夜依舊。只有清寒的月光照着兩處相思,一種愁緒。

注釋

一叢花:詞牌名。雙調七十八字,前後闋各七句,四平韻。 年時:宋時方言,猶“當年”或“那時”。 酒紅滋:酒後臉上泛起紅暈。 露華:秋夜露珠。涼颸(sī):涼風。 偎(wēi):挨貼。 參(cēn)差(cī):本指長短、高低不齊,這裏指錯過。 縈(yíng)絲:如絲縈繞,形容糾纏難解。 嗟(jiē)諮:慨嘆,嘆息。 畫樓:雕飾華麗的樓房。

《一叢花·年時今夜見師師》是宋代詞人秦觀的詞作。此詞詠相思之情。上闋回憶當年此時與師師歡會的氛圍和師師的嬌羞癡情。下闋寫別後相思,想象此時的師師在妙舞清歌罷,面對秋色,也在深情地思念他。全詞情致纏綿,一往情深,有蕩氣迴腸之妙。

賞析

此詞所寫,是他在清秋月夜,在深情地懷念一位名叫“師師”的妓女。詞之上闋,回憶當年與師師相見的情景。這是一個秋天的晚上,歌樓上燈紅酒綠,湘簾半卷,華燈初上。師師她酒酣耳熱,雙頰顯出陣陣紅暈。漸漸到了深夜,白露初降,涼風吹拂着疏簾。嬌羞怯怯的師師帶着幾分醉意,緊緊依偎着“詞人”。她彈去淚珠,唱了一曲新詞。此句點明瞭師師作爲歌女的身份,同時表明詞的內容十分哀怨,所以她在演唱時動了感情,流下了眼淚。 詞之下闋寫別後相思。他們臨別時本來約定再次相見。詞人在《水龍吟》詞中曾說:“玉佩丁東別後,悵佳期、參差難又。”此處“佳期誰料久參差”,說的是同樣意思。卻不想一別多時,重逢難再,一懷愁緒,暗暗地縈繞心頭。此時詞人設想:師師她大概剛剛歌舞結束,正對着一庭秋色長吁短嘆。“妙舞清歌”,再次點明師師的身份。一邊是愁緒縈懷,一邊是對月嗟諮,恰好寫出兩處相思。於是迸出結句:“惟有畫樓,當時明月,兩處照相思。”明月依舊,人分兩地。明月似亦有知,此刻正以皎潔銀光照着天各一方的戀人。望月懷人,是中國傳統詩詞常常寫到的題材。唐詩中除杜甫《月夜》外,還有不少作者寫過,如張九齡《望月懷遠》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等等。宋詞中也有多處寫過,如范仲淹《御街行》:“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張先《江南柳》:“斜照後,新月上西城。城上樓高重倚望,願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秦觀在《水龍吟》的歇拍中也已寫道:“念多情但有,當時皓月,向人依舊。”此處不同的是以畫樓作爲陪襯,則人在樓中,月臨樓上,景色如畫。 總之,這首詞語工而入律,上闋寫對方——歌妓師師;下闋寫詞人自己,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是相思。詞之上闋營造了疏簾半卷,微燈閃爍,涼風輕拂,玉露初零的意境,讓人感到溫馨甜蜜。師師這個人物,也被寫得有血有肉,富於感情。這一切都爲下闋所寫的相思張本。下闋着重抒情,而以“秋色”“畫樓”“明月”等景語點綴其中,令人感到情寓景中,有語盡而情不盡的意味。
秦觀

秦觀

秦觀,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國史院編修官。新黨執政時被排擠,北宋紹聖初年,秦觀被貶爲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遠徙郴州(湖南郴縣),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還,卒於藤州(今廣西藤縣)。秦觀詞多寫男女愛情和身世感傷,風格輕婉秀麗,受歐陽修、柳永影響,是婉約詞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評爲“文麗而思深”;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秦觀亦有詩才,但被自己的詞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時代的詩人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的表現更突出,以至於“詩名殊不藉藉”。秦觀與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幷稱“蘇門四學士”。 ► 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