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舟牽夫有唱湖州歌者殊動家山之想賦吳歌行

我家苕霅邊,更更聞夜船。夜船聲欸乃,腸斷愁不眠。 一聲三四咽,掩抑含悽切。宛轉斷復連,盡是傷離別。 兩月江頭程,杳不聞此聲。身遊荊渚路,夢到湖州城。 但聞空山女兒呼,不見前溪漁父鳴。今朝牽頭上,忽作吳歌唱。 初聲與後聲,一一渾悲愴。問汝何所得,昔棹吳中航。 吟得溪女曲,動君思故鄉。我方西上夜,夜夜家山側。 聲聲勸早歸,霅水年年碧。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苕霅(tiáo zhá):苕溪和霅溪的並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內。
  • 更更:常常。
  • 欸乃(ǎi nǎi):象聲詞,搖櫓的聲音。
  • 掩抑:聲音低沉。
  • 荊渚:泛指荊州一帶。
  • 棹(zhào):划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差不多,這裏作動詞,指划船。

翻譯

我家住在苕溪與霅溪之畔,常常能在夜裏聽到江船行過。那夜裏江船傳來欸乃的搖櫓聲,讓我愁腸百結,難以入眠。 這聲音一聲之中有三四次哽咽,低沉壓抑,飽含着悽切之感。聲音婉轉,時斷時連,全都是離別的哀傷。 在這兩個月沿江行船的路程中,很久都沒有聽到這樣的聲音了。我這會兒正身在前往荊州的路上,可夢境卻常常回到湖州城。 只能聽到空曠山裏女子的呼喊,卻不見家鄉前溪漁父划船時發出的聲音了。今天在岸邊牽船趕路的時候,忽然聽到有人唱起吳地的歌謠。 這歌聲從開始到後面,每一聲都滿是悲愴。我問唱歌的人怎麼會唱這歌,他說以前在吳地的江上划船。 吟唱着這帶有家鄉溪女韻味的曲子,觸動了我思念故鄉的心。想當初我往西趕路的那些夜晚,每一夜都彷彿在家鄉山頭的旁邊。 這一聲聲的吳歌都在勸我早日回去,那霅溪的水啊,每年都那麼碧綠。

賞析

這首詩圍繞着作者聽到吳歌從而引發對家鄉湖州的思念之情展開。開篇講在家鄉時熟悉夜船的欸乃聲,如今聽來卻愁腸百結,爲全詩奠定了思念與感傷的基調。中間部分通過描述行舟途中很久未聞家鄉之聲,體現身處異鄉的孤寂。而聽到吳歌后,詳細描寫歌聲的悲愴,進一步深化了鄉愁。作者還借與唱吳歌者的問答,交代唱歌緣由,自然地將對方歌聲與自己的思鄉之情關聯起來。最後回憶西行途中似乎家鄉近在咫尺,如今吳歌又聲聲勸歸,水碧依舊,更感歸心似箭。整首詩感情真摯,借景與聲音等細節描繪,委婉又強烈地表達了深深的家山之想,蘊含着對家鄉深深的眷戀。

袁說友

宋建寧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嚴,號東塘居士。孝宗隆興元年進士。授溧陽主簿。歷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爲吏部尚書兼侍讀。寧宗嘉泰三年,同知樞密院,進參知政事。罷以資政殿學士知鎮江府。奉祠致仕。學問淹博,其疏奏多切時弊,詩文格調清新。任四川安撫使時,嘗命屬官輯蜀中詩文爲《成都文類》。有《東塘集》。 ► 6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