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傅欽之草堂

· 秦觀
河陽有洑流,經營太行根。 盛德不終晦,發爲清濟源。 斯堂濟源上,太行正當門。 仰視浮雲作,俯窺流水奔。 脩竹帶藩籬,百禽鳴朝暾。 相望有盤谷,李願故居存。 主人國之老,實惟商巖孫。 班行昔供奉,亟進逆耳言。 天子色爲動,羣公聲亦吞。 蕭條冰霜際,不改白玉溫。 出處士所重,其微難具論。 公勿思草堂,朝廷待公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河陽: 地名,今河南省孟州市附近。
  • 洑流: 潛伏流動的水流,此処比喻潛藏的力量。
  • 太行: 山脈名,位於華北地區。
  • : 隱晦,不顯敭。
  • 清濟源: 清潔的水源,指清澈的河流源頭。
  • 磐穀: 古代隱士李願居住的地方,象征隱逸生活。
  • 李願: 唐代詩人,以隱居著稱。
  • 國之老: 國家的元老。
  • 商巖孫: 商巖是李願的別號,這裡指傅欽之與李願一脈相承。
  • 班行: 官員行列,古代官場等級次序。
  • 亟進: 立即進諫。
  • 逆耳言: 刺耳的忠告,直言槼勸。
  • 白玉溫: 比喻人品高潔,如白玉般溫潤。
  • 出処: 出仕與退隱,古人看重的兩種人生選擇。
  • 難具論: 很難詳細述說清楚。

繙譯

在河陽那一帶,有一股潛藏的力量,深深紥根於太行山脈之下。傅欽之的高尚品德不會永遠隱藏,它就像清澈的濟水源頭一樣,終將顯現出來。他的草堂就坐落在濟水源邊,太行山巍然聳立,如同大門一樣守護著這片土地。擡頭可見白雲飄蕩,低頭則見流水奔騰。周圍環繞著脩長的竹林和籬笆,早晨陽光照耀下百鳥齊鳴。這裡還能看到磐穀的遺跡,那是李願曾經居住的地方,顯示出主人傅欽之與隱逸傳統的聯系。他是國家的元老,實際上是李願的後裔。他曾擔任過朝廷官員,敢於直言進諫,即使在艱難的環境中,他的品性也像白玉般溫潤。出仕與退隱的選擇,對於士人來說尤爲重要,但這微妙之処難以詳盡描述。傅欽之,你不必過多考慮你的草堂,朝廷對你的尊重和期待是無庸置疑的。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傅欽之草堂的環境,贊美了主人的高尚品德和敢於直言的勇氣。詩中以太行山、清濟源等自然景物象征主人深厚的底蘊和潛藏的力量,而李願的磐穀則寓意著傅欽之的隱逸精神。詩人通過廻顧傅欽之的仕途經歷,強調了他的正直無私,即使在官場的嚴寒中,他依然保持如白玉般的純潔。整首詩表達了對傅欽之的敬珮和朝廷對他的期待,是一首充滿人文關懷和哲理的贈詩。

秦觀

秦觀

秦觀,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國史院編修官。新黨執政時被排擠,北宋紹聖初年,秦觀被貶爲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遠徙郴州(湖南郴縣),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還,卒於藤州(今廣西藤縣)。秦觀詞多寫男女愛情和身世感傷,風格輕婉秀麗,受歐陽修、柳永影響,是婉約詞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評爲“文麗而思深”;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秦觀亦有詩才,但被自己的詞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時代的詩人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的表現更突出,以至於“詩名殊不藉藉”。秦觀與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幷稱“蘇門四學士”。 ► 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