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讀書樂

· 翁森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太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木落:樹木凋零。(「落」讀音:luò)
  • 千崖枯:衆多的山崖乾枯。(「崖」讀音:yá)
  • :遙遠,僻遠。
  • :我。
  • 韋編:古代用竹簡書寫,用皮繩編綴稱「韋編」,借指《易經》。後泛指書籍。
  • 地爐:就地挖砌的火爐。
  • 茶鼎:煮茶用的鼎,這裏指煮茶的器具。
  • 活火:有焰的火。

翻譯

樹葉凋零,水流乾涸,衆多山崖變得乾枯。在這僻遠之地,我也能看清真正的自我。 對着書籍,燈光映照着牆壁,夜半時分高聲歌唱,大雪積壓在房屋上。 用地爐和茶鼎煮着有焰的火,內心清淨,這足以稱爲讀書人的樂趣。 讀書的樂趣到哪裏去尋找呢?就在那幾點梅花中,蘊含着天地萬物的本心。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讀書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樂趣。前兩句通過描寫冬季的自然景象,營造出一種清冷、寂靜的氛圍,同時也暗示了讀書人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靜下心來思考自我。「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則展現了讀書人勤奮刻苦、自得其樂的情景,他們在燈光下閱讀,在夜半高歌,絲毫不爲外界的寒冷和困難所影響。「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描述了讀書人在溫暖的地爐旁煮茶,享受內心的清淨,體現了他們對生活的品味和對讀書的熱愛。最後兩句以梅花爲喻,表達了讀書的樂趣就在於能夠領悟到天地萬物的本心,體現了讀書的深刻意義和價值。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優美,生動地表達了讀書的樂趣和意義。

翁森

宋台州仙居人,字秀卿,號一瓢。宋亡,隱居教授,取朱熹白鹿洞學規以爲訓,從學者甚衆。有《一瓢集》。 ► 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