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燕坐:閒坐。
- 笙簫起滅:指耳邊傳來的若有若無的樂聲,這裏是一種心境的感受,並非真實的笙簫演奏,形容環境安靜且空靈。
- 楞嚴:《楞嚴經》,佛教經典。
- 法酒:按官府法定規格釀造的酒 ,這裏可理解爲素酒。
翻譯
春風吹過,百花凋零,世間一片空寂。我靜靜地閒坐在這靜謐之中,彷彿能聽到若有若無、時起時滅的笙簫之音。窗外的樹木連綿成片,那繁茂的樹影就像無邊無際展開的翠綠帷幕。鳥兒歡快的鳴叫聲傳入耳中,宛如可愛的歌童在吟唱。我時常捧起《楞嚴經》反覆誦讀,還會與前來的客人一起品嚐幾升素酒。不禁想問,隔壁的僧人出門行乞去了,這世間又有誰能像我這個衰老的老翁一樣這般清閒自在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出了一幅春盡時節靜謐而悠然的生活場景。首聯通過描寫春風后百花凋零,自己閒坐感受飄忽的「笙簫」之音,渲染出一種寧靜且略顯寂寥的氛圍。頷聯對仗工整,以樹影如翠幕、鳥聲當歌童這樣富有想象力的描寫,生動展現出自然的美妙與寧靜,表達出詩人對周遭環境的愜意之感 。頸聯寫詩人讀《楞嚴經》、與客共飲法酒,呈現出超脫清閒、淡泊自適的生活形態,暗示其內心對佛理的領悟與對閒適生活的追求。尾聯以向鄰僧發問的方式,進一步強調自己的清閒,突出詩人年老之後隨遇而安的豁達心境。整首詩展現了蘇轍在春盡之時對自然、生活和內心世界的深刻感悟,語言質樸卻韻味悠長,飽含出世與入世的複雜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