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日雨

· 蘇轍
一冬無雪麥方病,細雨迎春歲有望。 愁見積陰連甲子,復令父老念耕桑。 瘦田未足終年計,濁酒誰供清旦嘗。 賴有真人不飢渴,閉門卻掃但焚香。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甲子日: 農曆干支紀日法,六十天一輪迴的第一天,此處指春節前後。
  • 麥方病: 麥苗因缺水而呈現病態。
  • 細雨迎春: 春雨如絲,象徵着春天的到來。
  • 歲有望: 對新的一年充滿希望。
  • 積陰連甲子: 持續多日的陰雨天氣。
  • 父老: 年長的人,這裏指農民。
  • 耕桑: 農事,耕地和養蠶。
  • 終年計: 全年的生計打算。
  • 濁酒: 酒質渾濁的自釀農酒。
  • 清旦嘗: 清晨品嚐。
  • 真人: 可能是對道家修行者的尊稱,也可能是詩人自我理想化的形象。
  • 閉門卻掃: 關門清掃屋內,表示靜心修行。
  • 但焚香: 只是焚燒香料,可能寓意淨化心靈或祈福。

翻譯

一個冬季沒有下雪,麥苗正遭受乾旱之苦,細雨終於帶來了春天的氣息,讓人對新的一年充滿了期待。然而,連續多日的陰雨讓人擔憂,農民們擔心這會影響春耕。即使農田貧瘠,一年的生計還在憂慮中,誰又能供應清晨那一杯濁酒呢?還好,有那個不感到飢餓和口渴的真人,他選擇閉門靜修,只點燃香火,沉浸在內心的寧靜中。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冬季乾旱後春雨降臨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農事的關心和對未來的憂慮。詩人通過"麥方病"和"愁見積陰",展現了農民們在惡劣天氣中的艱辛。然而,詩中也流露出對"真人"的敬仰與嚮往,暗示了作者在困境中尋找精神寄託的願望。整首詩語言樸素,情感深沉,體現了蘇轍關注民生、體察民間疾苦的文人情懷。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