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 伯氏:對兄長的尊稱,此處指蘇軾。
- 兼:包含,這裏指蘇軾的才力能夠兼顧各方面。
- 壎(xūn)篪(chí):壎和篪是古代兩種樂器,常相互配合演奏,用以比喻兄弟和睦。「壎終不聽篪」比喻兄弟之間沒有完全和諧呼應(這裏是蘇轍自嘆自己才能不及兄長) 。
- 西虢(guó):古地名。
- 屬(zhǔ)和:和別人的詩。
翻譯
兄長(蘇軾)的文章水平我哪敢隨便評價,在岐梁的日子裏我們偶然會有往來唱和的詩篇。常常自我憐惜,兄長才能出衆,能力可以兼顧諸多方面,可嘆哪能做到兄弟之間,如壎篪般完全和諧呼應。記得在西虢春遊時,面對百頃池塘;秋季來到南溪,步入那千枝翠竹之間。實在遺憾啊,你(姚孝孫)曾經身爲關中的官吏,在這些過往的時光中,我沒能及時追陪唱和,錯過那些美好的歲月 。
賞析
這首詩以蘇轍對兄長蘇軾才華的敬重開篇,流露出他的謙遜。「自憐兄力能兼弟,誰肯壎終不聽篪」一句生動地表達出蘇轍對自身才力的不自信以及希望與兄長如壎篪般和諧呼應唱和的願望,體現出兄弟間深厚且微妙的情感。詩的頸聯「西虢春遊池百頃,南溪秋入竹千枝」,描繪出兩幅美妙的畫面,春季的西虢,百頃池沼水波盪漾;秋季的南溪,千竿翠竹搖曳生姿,展現出時光的美好和過往生活的愜意。尾聯「恨君曾是關中吏,屬和追陪失此時」,則是感慨由於友人曾擔任關中吏職,自己錯過了在那些美好時光中與友人追陪唱和的機會,字裏行間蘊含着對往昔歲月的追思與深深的遺憾。整首詩語言平實,情感真摯,將對兄長的尊崇、對和友人唱和交往的懷念,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來,令人感受到歲月流轉中的真摯情誼和淡淡的惆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