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子瞻發洪澤遇大風卻還宿

· 蘇轍
昨夜宿洪澤,再來遂如歸。 卻行雖雲拙,乘險諒亦非。 誰言淮陰近,阻此駭浪飛。 長風徑千里,蛟蜃相因依。 眇然恃一葉,此勢安可違。 冒涉彼何人,勇決生慮微。 欲速有不達,魚腹豈足肥。 風帆尚可轉,野廟誰能祈。 但當擁衾睡,慎閉窗與扉。 夜聞聲尚惡,起視聊披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 ****遂(suì)如歸:就好像回到家一樣。遂,就。如歸,如同回家。
  • 卻行:退着走,這裏指船隻因大風而往回航行。
  • 諒亦非:想來也不合適。諒,料想。
  • 蛟蜃(jiāo shèn):蛟龍和蜃。蛟,古代傳說中能發洪水的龍;蜃,大蛤。傳說蜃能吐氣爲樓臺,即所謂「蜃景」「海市蜃樓」 。蛟蜃相因依,指大風中洪水巨浪中蛟龍和蜃等興風作浪相互依託。
  • 眇(miǎo)然:微小、渺小的樣子。詩中形容船在大海中十分渺小 。
  • 恃(shì)一葉:依靠着一葉扁舟。恃,依靠。
  • 冒涉:冒險涉足,指冒險在大風浪的水上行船。
  • 勇決:勇敢果斷。
  • 生慮微:考慮的方面少,考慮不夠周全,即想得不精細 。
  • 風帆尚可轉:意思是風帆還可以轉動改變方向 。
  • 祈(qí):向神求福,祈禱。
  • 扉(fēi):門。
  • 聊披衣:姑且披上衣服。聊,姑且;披衣,披上衣服。

翻譯

昨晚留宿在洪澤,再次到來就好像回到了自己家。船往回倒着走雖說顯得笨拙,可冒着風險強行前進想來也不合適。誰說淮陰已經很近了,卻被這驚人的浪濤阻礙無法前行。大風直接刮過千里水面,蛟龍和蜃類在風浪裏相互依傍。我們渺小地依靠着這一葉扁舟,這樣的風浪形勢怎麼能違背抵抗。那些冒險涉險的人是誰,他們勇敢果斷但考慮事情欠周全。想要快速前行卻往往不能達到目的,難道想葬身魚腹來讓魚變肥?風帆或許還能轉換方向,面對風浪在這野廟中向神靈祈禱又有誰能夠保佑呢?此時只應當裹着被子安心睡覺,小心地關好窗戶和門。夜裏聽到風浪聲還是覺得很怕人,只好起身披衣看看外面的狀況。

賞析

這首詩記錄蘇轍與蘇軾出行時遇到大風的經歷與感悟。詩開篇寫再次來到洪澤像是回到故鄉,有一種熟絡之感與漂泊中難得的歸屬感。「卻行雖雲拙,乘險諒亦非」通過兩種行爲選擇的對比,道出在面對艱難險阻時,魯莽冒險不可取,謹慎行事也有其無奈。描繪了大風颳過千里水面,蛟蜃出沒的驚險場景,以宏大而驚險的自然景象襯托人之渺小,將自然的強大與人在自然面前的脆弱無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以「欲速有不達」等句表達對冒險衝動行爲的反思,揭示做事需考慮客觀實際,不能一味求快的道理。「風帆尚可轉,野廟誰能祈」則體現出不盲目依賴外物,面對不可抗的自然力量,要冷靜應對。通過夜裏對風浪聲和自己行爲動作描寫,既凸顯環境的險惡,又使詩歌充滿生活情味,體現了詩人在面對困境時的無奈與從容 。整首詩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融合,有對現實經歷的敘述,對險景的生動刻畫,對人生的思考感慨,以及面對困境的複雜心境,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意味豐富。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