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子瞻遊百步洪

· 蘇轍
城東泗水平如席,城頭遠山涵落日。 輕舟鳴櫓自生風,渺渺江湖動顏色。 中洲過盡石縱橫,南去清波頭盡白。 岸邊怪石如牛馬,銜尾舳艫誰敢下。 沒人出沒須臾間,卻立沙頭手足乾。 客舟一葉久未上,吳牛回首良間關。 風波盪潏未可觸,歸來何事嘗艱難。 樓中吹角莫煙起,出城騎火催君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子瞻:蘇軾的字。
  • 百步洪:在今江蘇徐州東南二里。
  • :包含,這裏指遠山倒映着落日 。
  • 鳴櫓:指划船時櫓搖動發出聲響 。
  • 中洲:河中央的陸地 。
  • 渺渺:水面遼闊悠遠的樣子 。
  • 動顏色:指江湖水面因船行而泛起色彩變化 。
  • 頭盡白:指船頭激起的白色浪花。
  • 舳艫(zhú lú):指首尾銜接的船隻。舳,船尾;艫,船頭 。
  • 沒人:善於潛水的人。
  • 須臾:片刻。
  • 卻立:後退站立 。
  • 乾(gān) :同「幹」,乾燥 。
  • 吳牛:江淮一帶的水牛,怕熱,見到月亮以爲是太陽就喘息。這裏借指船像吳牛般艱難前行 。
  • 間關:形容道路崎嶇難行,這裏指船行艱難 。
  • 蕩潏(yù):水動盪涌出的樣子 。
  • 吹角:吹號角 。
  • 騎火:夜間騎馬時照明的火,代指催歸之人 。

翻譯

城東泗水的水面平整得好似一張席子,城頭的遠山倒映着落日的餘暉。小船划動,船櫓發出聲響,好似自帶清風,廣闊的江湖水面因船隻前行泛起絢麗的色彩。河中洲島走過,石頭縱橫交錯,往南去清波涌起,船頭浪花翻涌一片潔白。岸邊奇特的石頭有的如牛,有的像馬。首尾相接的船隻面對如此險途誰又敢輕易下行。善於潛水的人在水中出沒僅在片刻之間,上岸後站在沙頭,手腳已被水浸溼又變幹。客人乘坐的小船許久難以行進,那船兒如吳牛回首,前行十分艱難。江上風波洶涌,動盪難測,不可輕易觸碰。遊玩歸來回想,這一路走來是何等的艱難啊。樓中傳來號角聲,暮煙漸漸升起,城外有人舉着火把催您回去啦。

賞析

這首詩以遊歷百步洪的行程爲線索,生動描繪了百步洪一帶奇幻壯麗的自然風光,以及行船其間的驚險之情。開篇即展現了一幅宏大寧靜又色彩絢麗的黃昏泗水河景,奠定了開闊的基調。接着對河中怪石、驚濤駭浪以及行船艱難的描寫,則從不同角度渲染出百步洪的奇險。詩中「沒人出沒須臾間」一句,側面襯托水流湍急。又以「吳牛回首良間關」形象凸顯行船的阻礙重重。

詩的後半,在驚險旅途後,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歸來後回味此次經歷,艱難之感涌上心頭,增添了一層深沉的人生思考。最後「樓中吹角」「出城騎火」的描寫,巧妙將自然遊歷與塵世生活相承接,既暗示此次遊歷結束,又似暗示人生的短暫旅途與現實的召喚。整首詩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層次豐富,展現出蘇轍高超的寫景狀物能力與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寫景紀遊詩中的上乘之作 。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