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溫公輓詞四首

· 蘇轍
少年真狷淺,射策本粗疏。 欲廣忠言地,先收衆棄餘。 流離見更化,邂逅捧除書。 趙孟終知厥,他人恐罵予。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司馬溫公:即司馬光,「溫公」是他的諡號。
  • 狷(juàn)淺:偏急淺陋。:心胸狹窄、急躁。
  • 射策:古代考試方法之一,把試題寫在簡策上,應試者隨意解答,以別優劣。
  • 粗疏:粗略,不精細。
  • 廣忠言地:擴大進獻忠言的途徑。
  • 衆棄餘:被衆人所拋棄的人或事物等餘下的部分,這裏指那些之前不受重視之人。
  • 流離:流轉離散。
  • 更化:指政治上的改革、變更。
  • 邂逅(xiè hòu):不期而遇。
  • 捧除書:得到授官的詔書。:接受。除書:授官的詔令。
  • 趙孟:這裏借指司馬光。
  • 終知厥:最終知道他(自己)。厥,代詞,代指趙孟(司馬光)。
  • 罵予:責罵我(蘇轍自己)。

翻譯

年少的時候我真是心胸偏狹見識淺陋,當初參加射策考試表現也很粗略簡單。司馬光您想要拓寬衆人進獻忠言的渠道,便先是接納那些被衆人拋棄的剩餘人才。在人生流離輾轉中經歷政治變革,未曾想偶然間就接過了授官的詔書。您終究深知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我反倒擔心別人會因此責罵我。

賞析

這首詩是蘇轍爲司馬光所寫的輓詞。開篇詩人以自我反思的口吻,訴說自己少年時的不足,爲後文對司馬光的讚頌做鋪墊。「欲廣忠言地,先收衆棄餘」生動地刻畫了司馬光廣開言路、用人不拘一格的政治家胸懷,他不嫌棄那些被大衆棄之不顧的人才,展現出其卓越的見識和寬廣的氣度 。「流離見更化,邂逅捧除書」描述自己在人生輾轉以及政治多變情況下接受官職的經歷,隱隱道出司馬光給予自己機會之恩。最後「趙孟終知厥,他人恐罵予」體現出蘇轍對司馬光的深切理解與追懷,同時也流露出自己對他人看法的些許憂慮,質樸真切地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情感,全詩情感真摯,言辭懇切,從側面塑造了司馬光的高大形象,也抒發了對故人的悼念之情。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