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都城:指當時的城市。這裏可理解爲長安。
- 更幾姓:意思是經歷了多個朝代的更迭,政權多次變換姓氏(指不同朝代統治者姓氏不同)。
- **古隧:古老的墓道。 **
- ****蝌蚪(kē dǒu)**:這裏指蝌蚪文,是一種古文字,筆畫頭大尾小,形似蝌蚪。 **
- 崩崖:崩塌的山崖。
- **伏龜:形狀像龜的石頭。 **
- ****金貲(zī)**:金錢財物。 **
- ****岣嶁(gǒu lǒu):山名,在湖南衡山,傳說大禹曾在此刻石記功。
- **韓公:指韓愈,他寫過《岣嶁山》詩,對難以找到真正的禹碑而感到悲傷。 **
- 浪:徒然、白白地 。
翻譯
京城歷經了多個朝代的更迭,處處都能見到殘留的碑刻。古老的墓道里掩埋着有着蝌蚪般文字的文物,崩塌的山崖露出了形狀如龜的石頭。在此精心營造壯麗的亭臺樓閣,又花費大量的金錢財物進行修繕整理。其實何必非要去岣嶁山尋找禹碑呢,韓愈白白地爲此感到悲傷。
賞析
這首詩開篇以都城多易主、殘碑處處的景象展現出歷史的滄桑變遷,引發人們對往昔歲月的感慨。「古隧埋蝌蚪,崩崖露伏龜」兩句,具體刻畫了古蹟的掩埋與偶然被發現,富有考古的趣味和神祕色彩,讓人感受到時光的侵蝕與歷史遺蹟頑強的生命力。
「安排壯亭榭,收拾費金貲」描述了對這些古蹟的修護與改造,將古老與新造相對比,暗示在歷史傳承中人們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變化。結尾以「岣嶁何須到,韓公浪自悲」巧妙收束,蘇軾通過對比,認爲不必執着於某些傳說中的神祕古蹟,比起去遠方尋找禹碑,身邊已有的歷史遺蹟更值得關注,有種打破迷思、迴歸當下現實之感。整首詩飽含對歷史變遷、古蹟存廢的深刻思考,體現出蘇軾超脫的歷史觀和豁達的人生態度 。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
蘇軾的其他作品
- 《 辯才老師退居龍井,不復出入。餘往見之。嚐出,至風篁嶺。左右驚曰:「遠公復過虎溪矣。」辯才笑曰:“杜子 》 —— [ 宋 ] 蘇軾
- 《 臨江仙 · 夜到揚州,席上作 》 —— [ 宋 ] 蘇軾
- 《 蔡景繁官舍小閣 》 —— [ 宋 ] 蘇軾
- 《 村醪二尊獻張平陽其二 》 —— [ 宋 ] 蘇軾
- 《 王晉卿得破墨三昧,又嘗聞祖師第一義,故畫邢和璞、房次律論前生圖,以寄其高趣,東坡居士既作《破琴》詩以 》 —— [ 宋 ] 蘇軾
- 《 次韻景文山堂聽箏三首 》 —— [ 宋 ] 蘇軾
- 《 戲作賈樑道詩,並引 》 —— [ 宋 ] 蘇軾
- 《 次韻子由送蔣夔赴代州學官 》 —— [ 宋 ]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