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陳侗同年知陝府
上書乞江淮,得請臨關河。
所得非所願,親友或相訶。
丈夫志四方,所遇常逶迤。
況當國西屏,形勝古來多。
昆渠涌北郭,華嶽垂東阿。
羌虜昔未平,驛騎如飛梭。
間諜時出沒,關樑苦誰何。
爾來一清淨,西望多麥禾。
魏絳方和戎,先零正投戈。
秦人釋重負,道路聞行歌。
便當臥齋閤,次第除網羅。
時時一嘯詠,未用勤催科。
諸孤寄吳越,食口如雁鵝。
時分橐中金,何必手自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
- 臨:到,這裏指任職。 關河:函谷關和黃河,這裏代指陝府所在地區。
- 訶(hē) :指責,呵斥。
- 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這裏指人生境遇曲折多變。
- 國西屏:國家西部的屏障,陝府地理位置重要,處於西部關鍵位置。
- 昆渠:渠道名。 北郭:城北。
- 華嶽:華山。 垂:靠近。 東阿:這裏指陝府東邊靠近華山的地方。
- 羌虜:古代對羌族的蔑稱。
- 驛騎(jì):驛站傳遞文書的騎兵。
- 間諜:暗中刺探情報的人。
- 關梁:關隘和橋樑,這裏指邊界的關卡。誰何:盤查,緝問。
- 爾來:近來。
- 魏絳: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主倡和戎之策,使晉國與戎族和好。 和戎:與少數民族修好。
- 先零(xiān líng):羌族的一支。 投戈:放下武器,指停止戰爭。
- 秦:指陝府所屬地區(古代屬秦地)。
- 行歌:邊走邊唱,表示歡樂。
- 齋閤(gé或hé):書房或官署中的小屋。
- 除:去除,清理。 網羅:這裏指苛捐雜稅等對百姓的束縛。
- 嘯詠:歌詠,吟詩。
- 催科:催徵賦稅 。
- 諸孤:作者指自己的衆多子女。 吳越:今浙江、江蘇一帶。
- 食口:吃飯的人口,指子女家人。
- 橐(tuó):口袋。
- 手自摩:親手撫摸(錢財捨不得拿出之意 )。
翻譯
你上書請求到江淮任職,結果被允准到陝府這關河一帶赴任。得到的任職地方並非你心中所願,親友們或許會對此有所指責。大丈夫志在四方,人生所遇常常曲折坎坷。況且陝府作爲國家西部的屏障,自古以來地勢險要形勝的地方很多。昆渠在城北涌動流淌,華山在城東傲然聳立。過去羌人尚未平定的時候,驛站的騎兵來往如飛梭一樣頻繁。刺探情報的間諜時常出沒,邊境關卡到處都在嚴格盤查行人。到如今這裏一片安寧清淨,向西望去滿是茁壯生長的麥禾。如今就像魏絳主張與戎族和好一樣,先零羌也已經停止戰爭放下兵器。秦地百姓卸下了沉重的負擔,一路上都能聽到人們歡快的歌聲。你到任後就可以安穩地住在官署小屋裏,依次去清理那些繁重的苛捐雜稅等弊端。時常閒下來吟詩詠歎,不必過分急切地去催徵賦稅。我諸多子女寄住在吳越之地,家裏吃飯的人口像雁鵝羣一樣多,你在那邊就時常拿出點錢財接濟下,不必心疼捨不得。
賞析
這首詩是蘇轍送別同年陳侗前往陝府任職時所作。開篇先說明陳侗任職並非其願,引出下文對大丈夫志向與境遇的感慨。接着描繪陝府的重要地理位置和曾經的緊張局勢,「昆渠涌北郭,華嶽垂東阿」展現陝府周邊山河壯麗,通過過去「羌虜未平」時驛騎如梭、間諜出沒對比如今的「清淨」和百姓在麥禾間的歡樂,突出和平的來之不易。以魏絳和戎、先零投戈爲例,暗指當下局勢穩定。然後對陳侗到任後的作爲提出期望,希望他能讓百姓休養生息。詩的最後蘇轍提及自身家庭情況,表達希望得到關照的心意。全詩既有關注國家局勢與百姓生活的大氣,又有好友間關懷求助的細膩情感,用詞平實典雅,情感真摯。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
蘇轍的其他作品
- 《 張安道尚書生日 》 —— [ 宋 ] 蘇轍
- 《 次韻子瞻題長安王氏中隱堂五首 》 —— [ 宋 ] 蘇轍
- 《 和子瞻和陶淵明雜詩十一首 》 —— [ 宋 ] 蘇轍
- 《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 其三 鳳凰臺 》 —— [ 宋 ] 蘇轍
- 《 試院唱酬十一首次前韻三首 》 —— [ 宋 ] 蘇轍
- 《 次韻孔武仲三舍人省上 》 —— [ 宋 ] 蘇轍
- 《 聞卞氏舊有怪石藏宅中問其遺孫指一廢井雲盡在是矣井在室中牀下尚未能取先作 》 —— [ 宋 ] 蘇轍
- 《 上高息軒起亭二絕 》 —— [ 宋 ] 蘇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