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行
註釋
- **眸子(móu zi)**:本指瞳仁,這裏泛指眼睛。
- 裹頭:這裏指包頭巾,一種服飾風俗。
- **履(lǚ)**:鞋子。
- **傳籌(chuán chóu)**:古人行酒令的一種方式。
- **絃索(xián suǒ)**:絃樂器的統稱。
- **尊(zūn)**:同「樽」,酒杯。
- **斷鴻(duàn hóng)**:失羣的孤雁。
- **通侯(tōng hóu)**:爵位名,秦漢時代最高爵位。
- **蘋(pín)**: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 **芝(zhī)**:靈芝。
- **青樓(qīng lóu)**:豪華精緻的雅舍,有時也指妓院。這裏結合語境,指富貴人家。
- **黃閣(huáng gé)**:漢代丞相聽事閣及三公官署廳門塗黃色,以區別於他官署,故稱黃閣。後泛指宰相官署,也代指高官。
翻譯
有一位老翁,年紀已大牙齒都掉光了,走到哪裏都沒人詢問他的年紀。他那潔白如絲的頭髮向下垂着,一雙眼睛碧綠清澈如水。
他不包頭巾,也不穿鞋子,認識的人雖多,真正的知己卻沒幾個。問他究竟住在何處,他微笑着說就在這紛繁的人世間。
秋風瑟瑟,行雲飄飛,老人此刻的心意沒人能領會,他注視着雲彩歸去,內心自己知曉其中的滋味。
年幼無知的小孩不要笑話他,這老人曾經也有過青春年少的時候。過去常常漂泊流浪,就像沒有繫纜繩的小船,海角天涯都自己闖蕩。
曾經也有歡樂到半夜的時候,在華美的樓閣裏行酒令喝得大醉。美麗的女子像花一樣撥弄着絃樂器,只遺憾酒杯前的明月漸漸落下。
也曾爲旅途漂泊而憂愁,在他鄉又面臨着晚秋的淒涼。故鄉遠在天邊沒有消息,離羣的孤雁只能空自追逐着長長流淌的江水。
有的人安於貧窮,有的人安於富貴,有的人能被封爵成爲通侯,擁有萬戶食邑。任由秋霜染白雙鬢,人的本來面目卻始終不會改變。
水中有蘋草啊山間有靈芝,雖然人的情意還在,但許多事情卻已和從前不同。有時會回憶起曾經遊歷過的地方,一切都好像渺茫的春夢般消逝而去。
近來更加懂得安於貧賤,不因爲公卿權貴就勉強去逢迎討好。就像秋天深潭裏皎潔的明月,即便有所行動,依舊像從前一樣不被人發現。 還是不被人發現,又能怎樣呢,白白讓遠方的人增添眷戀之情。只能聽任他隨着萬物流轉,在富貴人家和高官府邸中偶爾相見。 要是真的相見了,不要太熱情,因爲那是這老翁從前的舊主人罷了 。
賞析
這首《老人行》以一位老人的視角,生動展現了人生的種種經歷與感悟,筆觸細膩且情感深沉。開篇通過對老人外貌「老無齒」「白髮如絲」「眸子碧如水」的描寫,塑造出一位歷經滄桑、超凡脫俗的形象。「不裹頭,又無履」寥寥數筆,刻畫出老人不拘小節、瀟灑隨性的生活態度。
詩中詳細回顧老人過往的人生經歷,既有少年時的闖蕩「浪跡常如不繫舟」,也有歡樂的宴樂時光「傳籌醉朱閣」 以及「美人如花弄絃索」;但也有漂泊的憂愁「憂羈旅」「他鄉迫暮秋」的困窘。通過不同人生狀態的描寫,展現出人生的沉浮無常。
「或安貧,或安富」一句,表明無論處於何種境遇,老人始終能堅守自己的「本來面目」,保持一種坦然豁達的心境。詩歌還蘊含了對時光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如「人意雖存事已非」「都似茫茫春夢歸」,體現出一種對過往的懷念與對現實的達觀。
詩的結尾部分,以老人面對公卿權貴不卑不亢的態度「不爲公卿強陪面」,突出了老人的高潔操守和安於貧賤、淡然處世的人生境界。整首詩語言質樸卻意境深遠,蘇軾以其獨特的筆觸傳達出豐富複雜的人生哲理和豁達超脫的精神境界,耐人尋味。

蘇軾
蘇軾的其他作品
- 《 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還,汶公館我於東堂,閱舊詩卷,次諸公韻三首 》 —— [ 宋 ] 蘇軾
- 《 陽關曲 · 答李公擇 》 —— [ 宋 ] 蘇軾
- 《 和歐陽少師會老堂次韻 》 —— [ 宋 ] 蘇軾
- 《 次韻子由岐下詩,並引其一北亭 》 —— [ 宋 ] 蘇軾
- 《 題王逸少帖 》 —— [ 宋 ] 蘇軾
- 《 正月三日點燈會客 》 —— [ 宋 ] 蘇軾
- 《 皇太妃閣五首 》 —— [ 宋 ] 蘇軾
- 《 減字木蘭花 · 送趙令晦之 》 —— [ 宋 ]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