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上竿伎

· 晏殊
百尺竿頭嫋嫋身,足騰跟掛駭傍人。 漢陰有叟君知否,抱甕區區亦未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嫋嫋(niǎo niǎo)身:形容身體輕盈柔美、搖曳多姿的樣子。嫋嫋,輕盈纖美的樣子。
  • 足騰跟掛:腳向上騰起,用腳跟倒掛在竿上(一種高難度的上竿表演動作)。
  • 駭(hài)傍人:使旁邊觀看的人感到驚駭。駭,驚嚇、震驚。
  • 漢陰有叟:出自《莊子·天地》,講在漢陰的一位老者,不使用機械打水,而是抱着甕去灌溉田地。這裏用此典故。
  • 抱甕區區:形容抱着甕澆水這種簡單古樸的勞作方式。區區,形容質樸、簡單的樣子 。

翻譯

在百尺高的竿頭上,表演者身體輕盈柔美、搖曳多姿,她的腳向上騰起用腳跟倒掛在竿上,這驚險的動作讓旁邊觀看的人驚歎不已。你知道那個漢陰的老者嗎?他抱着甕去灌溉土地,雖然勞作方式簡單質樸,但其內心並不覺得貧困。

賞析

這首詩前兩句描繪出上竿伎表演時驚險刺激又優美靈動的場景,「百尺竿頭」寫出了表演高度,令人心生緊張,而「嫋嫋身」又描繪出表演者身姿的輕巧婀娜,「足騰跟掛」以細緻筆墨刻畫了危險且高難度動作。「駭傍人」則從側面烘托出表演帶來的強烈視覺衝擊和震撼。後兩句筆鋒一轉,引用「漢陰有叟」的典故。與前文熱鬧、驚險、華麗的表演形成鮮明對比,抱甕澆水的老者代表的是一種簡單質樸的生活方式。晏殊通過此詩也許是在感慨,世俗間人們熱衷於追求驚險刺激與功名利祿,卻忘了平淡簡單的生活其實也自有它的富足和韻味,反映出詩人對質樸生活的一種思考與嚮往 。

晏殊

晏殊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南昌進賢)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爲祕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爲“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 3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