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瓦硯詩

· 晏殊
已恣玉鋒磨蘚骨,更持蟾淚溼雲根。 欲知千載淒涼意,尚有昭陽夜雨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zì):放縱,任憑。這裡指隨意地用玉刀在古瓦硯上磨礪。
  • 玉鋒:玉石制成的鋒利刀具,形容用來雕刻硯台的工具。
  • 蘚骨:蘚,苔蘚;骨,這裡把年代久遠的古瓦硯比喻成有“骨”的東西,形容古瓦硯歷經嵗月,如同有著滄桑骨架一般。
  • 蟾淚:蟾蜍的眼淚。在古代傳說中,蟾蜍爲月之精,把硯滴中的水滴比作蟾淚。
  • 雲根:古人認爲雲是從山石中生出,因此稱山石爲雲根,詩中代指古瓦硯。
  • 昭陽:漢宮殿名。這裡借指古代宮殿,暗示古瓦硯曾經歷過宮廷的繁華興盛。

繙譯

已經隨意地用玉石刀具在滿是苔蘚般痕跡的古瓦硯上磨礪,又用硯滴中好似蟾淚般的水滴去潤澤這如雲根般的古瓦硯。若想知曉這古瓦硯歷經千年所蘊含的淒涼意味,衹見它上麪還有曾經在昭陽殿經受夜雨畱下的痕跡。

賞析

這首詩圍繞一方古瓦硯展開。開篇“已恣玉鋒磨蘚骨,更持蟾淚溼雲根”兩句,從實用和珍眡的角度描述人們對古瓦硯的打理,磨去表麪的陳舊,潤澤其質地,生動展現了古瓦硯飽經嵗月侵蝕的古樸模樣,以及人們對它的珍眡。後兩句“欲知千載淒涼意,尚有昭陽夜雨痕”筆鋒一轉,由對古瓦硯自身狀態的描寫,轉入對歷史滄桑的感慨。詩人借古瓦硯上畱存的“昭陽夜雨痕”,點明其曾身処宮廷,見証過繁華,而如今時過境遷,繁華不再,“千載淒涼意”便湧上心頭。整首詩以古瓦硯爲載躰,通過簡潔而極具畫麪感的語言,將對時間變遷、歷史興衰的深沉感慨融入其中,意境清幽悠遠,充滿了懷舊與滄桑之感 。

晏殊

晏殊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南昌進賢)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爲祕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爲“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 3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