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竹

秋風多煩冤,竹是歲寒物。 朝寒階玲瓏,暮寒階恤勿。 翻然下一葉,未覺瘦崷崒。 豈無陳根旁,寂莫衆頭屈。 何時雷填填,看爾射地出。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煩冤:愁悶委屈。
  • 歲寒物:能經得住嚴寒考驗的東西,常用來比喻操守堅貞。
  • 玲瓏: 這裏形容竹子在清晨的微光中顯得剔透、空靈。
  • 恤勿:應是形容竹子在傍晚寒色中的一種狀態,可理解爲略帶憂戚之態(此處「恤勿」較爲生僻,含義存在多種解讀,但大致圍繞夜晚的一種狀態)。
  • 翻然:形容輕捷地、迅速地。
  • 崷崒(qiú zú):形容山勢高峻,這裏用來形容竹子高聳的樣子。
  • 陳根:老根。
  • 寂寞:寂靜無聲。
  • 填填:形容雷聲宏大。

翻譯

秋風中滿是愁悶委屈的氣息,竹子卻是那能抵禦嚴寒的植物。清晨的寒意裏,臺階旁的竹子顯得玲瓏剔透;傍晚時分寒意更濃,竹子似乎帶着一絲憂戚。忽然有一片竹葉輕快落下,但竹子高聳的身姿並未因此而顯得消瘦。在老根旁邊,難道沒有新的竹筍嗎?只是它們靜靜無聲,筍尖還都彎曲未展。什麼時候能聽到那宏亮的雷聲?那時就能看到竹子像箭矢一樣破土而出。

賞析

這首詩以秋竹爲描繪對象,展現了竹子獨特的形象與內在精神。詩開篇將秋風的「煩冤」與竹作爲「歲寒物」形成對比,凸顯出竹子堅韌耐寒特性。對朝暮竹子不同狀態的描寫,賦予了竹子生動的情感和姿態,從清晨的玲瓏到傍晚的「恤勿」,畫面感十足。「翻然下一葉,未覺瘦崷崒」寫出了竹子儘管有落葉,卻不失挺拔身姿,體現其頑強生命力。「豈無陳根旁」兩句引出地下竹筍,它們雖暫時屈曲未發,卻暗示着未來的勃勃生機。最後兩句「何時雷填填,看爾射地出」寄託了詩人的期望,以雷聲爲引,想象竹在時機到來時蓬勃生長,破土而出的場景,給人以奮發向上的力量。整首詩借秋竹表達了一種堅韌、隱忍、積極等待機會崛起的精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自我的情志與期待 。

晁補之

晁補之

晁補之,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鉅野(今屬山東鉅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爲“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並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