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李唐臣贈山水短軸

大山宮,小山霍,欲識山高觀石腳。大波爲瀾,小波爲淪,欲知水深觀水津。 營丘於此意獨親,杜侯所與復有人。不見李侯今五載,苦向營丘有餘態。 齊紈如雪吳刀裁,小毫束筍縑囊開。經營初似雲煙合,揮灑忽如風雨來。 蒼梧泱漭天無日,深巖老樹洪濤入。榛林闇漠猿狖寒,苔蘚侵淫螺蚌溼。 紛紛禽散江干沙,有風北來吹蒹葭。前洲後渚相隨沒,行子漁人歸徑失。 李侯此筆良已奇,我聞李侯家朔垂。跨河而北寧有之,曷不南遊觀禹穴。 梅樑鎖澀萍滿皮,神物變化當若斯。元君畫史雖天與,我論絕藝無今古。 張顛草書要劍舞,得意可無山水助,他日李侯人益慕。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古代對大山的稱謂。
  • :指小山。
  • :小波。
  • 水津:水涯,水邊。
  • 營丘:五代畫家李成,善畫山水,號營丘。
  • 杜侯:唐代畫家杜瓊 ,善畫山水。
  • 齊紈:齊地出產的白色細絹,此處指作畫用的絹。
  • 吳刀:鋒利的刀。
  • 小毫:毛筆。
  • 縑囊:存放書畫的袋子。
  • 經營:構思。
  • 蒼梧:山名,此泛指大山。泱漭(yāng mǎng):廣大貌。
  • 闇漠(àn mò):昏暗寂靜。
  • 猿狖(yuán yòu):泛指猿猴。
  • 侵淫:逐漸蔓延、擴展。
  • 江干:江邊。
  • 蒹葭(jiān jiā):蘆葦。
  • 朔垂:北方邊境。
  • 禹穴:相傳爲大禹葬地,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
  • 梅梁:傳說中的大木。
  • 元君:神仙。
  • 張顛:唐代書法家張旭,善草書,性癲狂,故人稱張顛 。

翻譯

大山稱作宮,小山名爲霍,想要知道山有多高就看看山腳下的石頭。大的波浪稱作瀾,小的波浪稱作淪,想要了解水有多深就瞧瞧水的邊際。 營丘對於畫山水的意境格外親近,杜侯能與之相比且又有像李唐臣這樣的人。已經有五年沒見到李侯了,他作畫的姿態應該還是有着模仿營丘的影子。 潔白如雪花的齊地絹布用吳地的利刃剪裁,毛筆像竹筍般扎束着,從存放書畫的袋子裏取出。剛開始構思就如同雲煙聚合,揮灑筆墨時突然就像風雨襲來。 畫作中的蒼梧山廣大無邊彷彿天空沒有了日光,深幽的山岩、古老的樹木被洪濤捲入。榛樹林昏暗寂靜,猿猴彷彿感到寒冷,苔蘚蔓延滋生,螺蚌似乎都帶着溼氣。 衆多的飛鳥從江邊沙地驚散,一陣北風襲來吹動着蘆葦。前面的小洲和後面的水渚相互隨着隱沒不見,行人與漁人連回去的路徑都找不到了。 李侯這作畫的本領實在是奇絕,我聽說李侯家在北方邊境。跨越黃河向北估計不乏有欣賞他作品的人,爲何不向南出游去觀賞禹穴的勝景呢。 梅梁鎖在水中,表面長滿了浮萍,神妙的事物變化大概就是如此吧。李侯這樣高超的畫藝,就算像是有神仙相助,在我看來絕妙的技藝從來是不分古今的。張顛寫草書需要劍舞來激發靈感,領會作畫精妙之處不見得不需要山水的助力。相信日後李侯一定更加令人傾慕。

賞析

這首詩是晁補之酬答李唐臣贈山水短軸所作。開篇以「大山宮,小山霍」等對山水特徵展開描述,既引出下文對繪畫的闡述,也爲理解李唐臣畫作中山水的表現提供一種認知方法。詩中用大量筆墨描繪李唐臣作畫的過程以及其畫作中的景象,從構思時「雲煙合」到揮灑時「風雨來」,生動形象地寫出其創作的一氣呵成、氣勢非凡。對畫中山水林間等各種景象的描寫,展現出畫作內容豐富、意境深邃,如臨其境。詩人還提及李唐臣的地域出身,建議其南遊,表達了對其繪畫需要更多自然勝景啓發的期待 。最後以張顛草書與山水助畫爲類比,讚美李唐臣絕藝,展望其未來被更多人讚賞。這首詩將對繪畫技藝的欣賞、對詩人畫作靈感來源的思考以及對畫家的鼓勵等多種情感融入其中,借對畫的品賞,展現了作者獨特的藝術見解與對友人才華的肯定。

晁補之

晁補之

晁補之,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鉅野(今屬山東鉅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爲“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並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