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鄭秀才

· 曾鞏
鄭生雙瞳光欲溢,我意海月藏其中。 齒清發紺心獨老,秋厓直聳千年鬆。 來趨學宮業文字,進退佩玉何玲瓏。 一朝束書別我去,馬蹄脫若風中蓬。 當今文人密如櫛,子勿浪漫西與東。 處身不可不擇處,一跳萬里無還蹤。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瞳光欲溢:形容眼神明亮耀眼。
  • 海月:比喻深沉而富有智慧的心靈。
  • 齒清發紺:牙齒潔白,頭髮烏黑,形容鄭生年輕貌美。
  • 秋厓直聳千年鬆:秋天的崖壁上挺立着千年古鬆,象徵鄭生的堅韌和高尚品格。
  • 學宮:古代的學校或教育機構。
  • 進退佩玉:行走時佩帶玉飾,形容舉止文雅。
  • 束書:收拾書籍,指結束學業或離開。
  • 脫若風中蓬:像風吹散的蓬草一樣迅速離去,形容鄭生離別之快。
  • 文人密如櫛:文人衆多,如同梳子上的齒,形容人才濟濟。
  • 浪漫西與東:隨意遊蕩,此處指不要隨意浪跡天涯。
  • 擇處:選擇合適的位置或環境。
  • 一跳萬里:比喻一步登高,寓意前程遠大。

翻譯

鄭秀才的眼睛明亮得彷彿快要溢出光華,他的內心就像深藏海月般充滿智慧。他年紀輕輕,牙齒潔白,頭髮烏黑,心靈卻已獨自老去,像秋天崖壁上的千年古鬆那樣挺拔。他來到學宮研習文字,進退之間都展現出優雅的風度。有一天,他收拾好書籍告別我離去,那速度就像風中的蓬草,瞬間消失不見。如今文人如繁星般密集,你要謹慎不要隨意四處漂泊。身處世間,必須選擇正確的位置,一旦邁出大步,就可能踏上萬裏征途,再難回頭。

賞析

這首詩是對鄭秀才的讚美和寄語,通過描繪他的外在形象和內在品質,表達了詩人對他才華橫溢、品性高潔的讚賞。同時,詩人也提醒他要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找準自己的方向,避免隨波逐流。整首詩語言流暢,寓言生動,充滿了對後輩的關愛和期待。

曾鞏

曾鞏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曾易佔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少有文名,爲歐陽修所賞識,又曾與王安石交遊。累官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諸州,所至多有政績。神宗元豐三年,判三班院,上言以節用爲理財之要。次年,加史館修撰,典修五朝國史,管勾編修院,旋擢中書舍人。曾校理《戰國策》、《說苑》、《新序》、《列女傳》等典籍。尤擅散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追諡文定。有《元豐類稿》。 ► 4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