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惟晤師斑竹杖
蜀江濯錦含文漪,竹生江岸初綠滋。
錦波一浸入竹肌,萬洗不落斑在皮。
又聞淚點灑舜妃,遺蹟漸染傳今時。
搯不受爪滑可持,隱起高節無屈攲。
江神雖寶莫自私,煙根忽逐霜刀離。
截而爲杖得者誰,龐眉大士今一枝。
斑斕頗與壞衲宜,朝躋山巔暮江湄。
山備兕虎江蛟螭,爾杖未折莫汝危。
足力自健無險巇,安用童子兩肩爲。
當年常竹紋無奇,猶託變化神葛陂。
況此已是斑龍兒,長恐一旦風雲隨。
復整頭角還天逵,未必久爲師有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蜀江濯錦(zhuó jǐn):蜀江兩岸織錦,錦緞在江中漂洗。濯錦是在江水中洗濯彩色絲織物。
- 文漪(yī):指帶有花紋的水波。
- 綠滋:嫩綠鮮美,充滿生機的樣子。
- 舜妃:傳說中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和女英,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二妃追至,涕淚揮竹上,形成斑竹。
- 搯(tāo)不受爪:堅硬光滑,用手指掐也不留痕跡。
- 屈攲(qī):彎曲傾斜。攲,傾斜。
- 煙根:指竹根,因其在土中,如埋於煙靄,所以稱煙根。
- 龐眉大士:眉毛修長者,指高僧。
- 兕(sì)虎:指犀牛和老虎,泛指猛獸。
- 蛟螭(jiāo chī):蛟龍類,傳說中的水中怪物。
- 險巇(xī):指危險崎嶇的山路。
- 葛陂(gě bēi):古地名。相傳東漢費長房曾投杖於葛陂中,化爲龍。
- 天逵(kuí):天空廣闊的道路。
翻譯
蜀江裏漂洗錦緞,水波帶着絢麗花紋,江岸生長的竹子,初綻出嫩綠的生機。錦緞的彩色波流浸入了竹的肌體,歷經無數次沖洗,那斑紋始終在竹皮留存。又聽聞舜的妃子灑下傷心淚滴,這遺蹟漸漸流傳直到如今。竹杖堅硬光滑,手指掐也無痕,便於握持,上面凸顯着高潔的竹節,沒有一絲彎曲傾斜。江神雖然珍視這奇異的竹子,可它的根卻忽然被霜刃般的利刀隔斷。截斷製成了竹杖,得到它的是誰?原來是一位眉發修長的高僧。斑斕竹杖與破舊僧衣很是相配,白天高僧拄着它登上山巔,傍晚行至江邊。山林中有兕虎,江水裏有蛟螭,但只要您的竹杖不折斷,就不會有危險降臨。您本身足力康健,道路再無崎嶇險阻,哪裏用得上童子來擡着您呢。當年普通的竹子紋路平淡無奇,還能借助神力在葛陂幻化成龍,何況這已經是帶着神奇斑紋的「龍兒」,常常擔心有一日會隨風雲騰飛。它會重新整起頭角,迴歸廣闊天空,恐怕不會長久爲高僧所擁有啊。
賞析
這首詩以蜀江岸邊的斑竹爲線索,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詩開篇描繪了斑竹在蜀江獨特環境中的生成,將現實景物與傳說故事相結合,賦予斑竹神祕色彩。「錦波一浸入竹肌,萬洗不落斑在皮」生動刻畫出斑竹斑紋的奇特與牢固。接着寫斑竹被截斷製成竹杖,到高僧手中,「斑斕頗與壞衲宜,朝躋山巔暮江湄」刻畫了高僧持杖行於山水間的自在形象。詩中以山林江水中的危險野獸襯托出竹杖給予高僧的安全感,同時表達對高僧自在超脫生活的讚賞。「足力自健無險巇,安用童子兩肩爲」體現一種從容不迫的心境。後半部分詩,借竹在葛陂變化的典故,把斑竹杖比作有靈性即將化龍昇天的神物,「長恐一旦風雲隨。復整頭角還天逵,未必久爲師有之」表達出對斑竹杖神奇特質的驚歎以及它可能離去的遺憾,暗示着即使是美好的事物也難以長久留住,充滿了對世間無常的感慨,整首詩語言瑰麗,情韻悠長,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