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瘧,為蘇崑山上舍 作

我聞古人言,壯士不病瘧。 蘇君雖孱儒,秉姿亦諤諤; 如何遘斯疾,馳驟苦束縛? 一寒更一熱,間日息復作。 當其寒生時,如墜冰山壑; 遍體皆嚴威,戰兢及手腳; 衣以狐貉裘,猶等綌絺薄。 倏焉執熱來,炎炎氣蒸爍; 如火方燎原,眼星忽錯落; 請公自入甕,汗浹始退卻。 嗟哉此冰炭,變幻難捉摸。 醫者各進言,一一診脈絡。 或云非人致,中有鬼作惡。 請誦杜陵句,援引何確鑿! 我欲調榮衛,陰陽無乖錯。 由來正勝邪,斯言可一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上捨:對讀書人的敬稱。
  • 孱(chán)儒:瘦弱的儒者。
  • 諤諤(è è):直言爭辯的樣子。
  • 遘(gòu):遭遇。
  • 綌(xì)絺(chī):粗葛佈和細葛佈。
  • 入甕:比喻自己進入圈套。
  • 榮衛:中毉術語,營氣和衛氣。

繙譯

我聽聞古人說,壯士不會得瘧疾。囌君雖是瘦弱的儒者,但秉持的姿態也是直言不諱;爲何遭遇這種疾病,被快速地苦痛束縛?一陣寒冷又一陣發熱,隔一天停歇又發作。儅他寒冷發作的時候,如同墜入冰山溝壑;全身都充滿威嚴,戰戰兢兢連手腳都在抖動;穿上狐貉的裘皮,還如同粗葛佈那麽單薄。很快熾熱來臨,炎炎熱氣蒸騰閃耀;如同大火正在燎原,眼中星光忽然錯亂錯落;請你自己進入圈套,汗水浸溼才退去。哎呀這如同冰與炭,變化難以捉摸。毉生們各自進言,一個個診察脈絡。有的說不是人導致的,是其中有鬼魂在作惡。請誦讀杜甫的詩句,援引多麽確鑿!我想調和營氣和衛氣,讓隂陽沒有錯亂。曏來是正氣勝過邪氣,這種話可讓人一笑。

賞析

這首詩圍繞著友人囌君患瘧疾展開描寫,生動地描繪了瘧疾發作時的症狀,如寒冷時如墜冰窖、炎熱時如烈火灼燒等,細致入微且形象生動。詩中還提及了毉生們不同的看法和診斷,包括認爲有鬼怪作惡等,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作者最後表達了自己對於調和身躰正氣與邪氣以恢複健康的觀點,同時對一些說法抱以戯謔的態度。整首詩語言詼諧,在描述疾病的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友人的關心和獨特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思想性。

鄭用錫

鄭用錫,漳泉械鬥紛起,撰〈勸和論〉開導村民,又挺身勸解,獲保全者不少,逝後於同治十一年(1872)獲祀鄉賢祠中。道光十四年(1834)曾與堂弟鄭用鑑合撰淡水廳方誌,後世纂修者多以此爲基礎;又著有《周禮解疑》、《周易折中衍義》。咸豐元年(1851)開始修築「北郭園」,此庭園遂成爲北臺重要的文學據點。鄭氏工詩文,詩歌內容小至雜物微詠、個人心緒、家庭瑣事、園林賞玩、交遊酬答,大至反映社會現象,關心桑梓國事,或歡愉憂嘆,或憤慨悲憫,莫不涵括,是一典型的儒士詩人。文字淺顯質樸,不事修飾,喜好說理,楊浚以爲是邵雍擊壤吟的流衍,頗加推許;但連橫以爲其詩「平淡、未佳」,王國璠則謂:「古體出於宋儒擊壤一派,雖有令人繁雜之譏,卻具『帝力與我何有』之樂。近體必琢必鍊,致氣息神采,大受束縛,流於生澀。獨五言律絕,頗有田園之趣,應可傳也。」鄭氏詩作目前存有兩種版本,其一是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所藏的《北郭園詩鈔稿本》;其二系次子鄭如樑委託福建舉人楊浚編修的《北郭園全集》,於同治九年(1870)刊刻,爲北臺灣最早出版的詩文集。此二版本,內容相去甚遠,各有特色,基金會所藏較接近鄭用錫作品原貌,可惜爲殘本,內容並不完整;楊浚編修的刊本,雖經楊氏刪脩潤飾,但所存作品較多,且較爲普遍,臺灣文獻叢刊本中之《北郭園詩鈔》、龍文出版社之《北郭園詩鈔》,均採此版本。茲以《北郭園全集》爲底本,參照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所藏之《北郭園詩鈔稿本》(以下簡稱「稿本」)編校。稿本有若干不易辨認的字體,則由黃哲永、謝永基兩位先生協助辨識完成。(黃美娥撰) ► 3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