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講罷歸山

· 唐求
休將如意辯真空,吹盡天花任曉風。 共看玉蟾三皎潔,獨懸金錫一玲瓏。 巖間松桂秋煙白,江上樓臺晚日紅。 依舊曹溪念經處,野泉聲在草堂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如意:一種象徵吉祥的器物,僧人講經時常用。
  • 辯真空:討論、闡釋佛教的「真空」(一種對空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教義 。
  • 天花:來自佛教典故「天女散花」,傳說天女散花以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花落到身上不掉的就是未受凡習。這裏指說法精妙時的美妙景象。
  • 玉蟾:月亮的美稱。
  • 金錫:僧人所持的錫杖,裝飾有金屬,行走時會發出聲響,這裏借指僧人。 (xī)
  • 曹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駐錫之地,代表佛教聖地,此地是禪宗重要祖庭。

翻譯

不要再用如意去闡釋那深奧的「真空」之理啦,天花隨着曉風散逸飄落。大家一同欣賞那月亮三次圓滿的皎潔之態,唯有那攜帶金錫杖(的僧人)獨自離去,身影那樣的玲瓏。山間松樹和桂樹在秋日白濛濛的煙靄之中,江上的樓臺在傍晚染紅於落日餘暉。還是那曹溪的唸經之處,野外泉水的聲音在草堂東邊潺潺流淌。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僧人講經結束後返回山中的情景。詩開篇就別出心裁,勸僧不必執着於辯說教義,用天花飄散的畫面營造出空靈的氛圍。「共看玉蟾三皎潔,獨懸金錫一玲瓏」,將衆人賞月的共同情境與僧人獨自離去的畫面相對比,凸顯僧人的孤寂和脫俗。中間兩聯「巖間鬆桂秋煙白,江上樓臺晚日紅」,以細膩筆觸描繪了秋景與江景,色彩鮮明,在描寫自然景色中蘊含禪意。尾聯又回到曹溪唸經處,那泉水聲彷彿依舊,給人一種超脫塵世、靜謐悠遠之感。整首詩充滿了禪意的清幽和對僧人生活境界的頌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展現出詩人對寧靜淡泊境界的嚮往和對僧人修行生活的讚賞 。

唐求

唐求

名或作球。唐末蜀人,世稱唐隱居。好吟詩,有所得,即將稿捻爲丸,投入瓢中。後臥病,投瓢於江。瓢至新渠,有識之者檢得,十才二三。 ► 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