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 廁(cè):參與。
- 偏伍:泛指軍隊。古代兵制,五人爲伍,二十五人爲兩,四兩爲卒,五卒爲旅,五旅爲師,五師爲軍。後以「偏伍」指軍隊。
- 殄(tiǎn):消滅。
- 兇渠:兇徒的首領,元兇。
- 文犀節:刻有犀牛角紋的符節。
- 驛:驛站,古代供傳遞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
- 紫泥書:古代以泥封書信,泥上蓋印。皇帝詔書用紫泥,故紫泥書指詔書。
- 紓(shū):解除,消除。 }
翻譯
{ 我參與軍隊作戰,在一場戰役中消滅了兇惡的敵人首領。 皇帝制賜給我刻有犀牛角紋的符節,通過驛站傳來了詔書。 進入軍營時陳列着御用的華蓋,回家時乘坐着紫色的車駕。 我深知皇恩深重,只恨自己的一片丹心無法完全報答。 渡過瀘水都不畏懼,可面對這凌溪卻心生嗟嘆,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
賞析
{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將領的征戰經歷和內心感受。詩的前四句敘述了他在戰爭中的功績以及獲得的賞賜,展現了他的英勇和皇帝的恩寵。「本廁偏伍伴,一戰殄兇渠」表現出將領的軍事才能和戰功;「制賜文犀節,驛報紫泥書」則體現了皇帝對他的嘉獎。接下來的兩句「入營陳御蓋,還家乘紫車」進一步強調了他所受到的榮耀。然而,最後兩句「皇恩知已重,丹心恨不紓。渡瀘且不畏,凌溪嗟有餘」,則表達了將領雖然對皇恩感激不盡,但仍覺得自己的忠心未能完全報答,同時也透露出在面對新的困難(凌溪)時的一絲無奈。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壯闊,通過對將領的刻畫,反映了古代戰爭與君臣關係的一個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