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

二别阻汉坻,双崤望河澳。 兹岭复巑岏,分区奠淮服。 东限琅琊台,西距孟诸陆。 阡眠起杂树,檀栾荫修竹。 日隐涧疑空,云聚岫如复。 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戎州昔乱华,素景沦伊谷。 阽危赖宗衮,微管寄明牧。 长蛇固能翦,奔鲸自此曝。 道峻芳尘流,业遥年运倏。 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 浩荡别亲知,连翩戒征轴。 再远馆娃宫,两去河阳谷。 风烟四时犯,霜雨朝夜沐。 春秀良已凋,秋场庶能筑。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二別:山名,在今河南滎陽。
  • 漢坻(dǐ):漢水岸邊。:水中的小塊陸地。
  • 雙崤(xiáo):山名,在今河南洛寧西北。
  • 河澳(yù):河邊彎曲處。
  • 巑岏(cuán wán):形容山峯高峻。
  • 分區:劃分區域。
  • 奠淮服:爲淮河流域一帶奠定基礎。:定,奠定;淮服:淮河附近區域。
  • 琅琊臺:在今山東青島琅琊山上。
  • 孟諸:古澤藪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
  • 阡眠:同「芊綿」,草木茂盛的樣子 。
  • 檀欒:形容竹或樹木美好。
  • 修竹:高高的竹子。
  • 岫(xiù):山峯。
  • 樓雉(zhì):指城樓上的短牆。
  • 戎州:泛指少數民族居住地區。
  • 亂華:指少數民族侵擾中原。
  • 素景:白日。
  • 淪伊谷:淪陷於伊水、洛水一帶。
  • 阽(diàn)危:危險。
  • 宗袞(gǔn):指皇室宗親中有威望的大臣 。
  • 微管:出自《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這裏借指輔佐國家的重臣。
  • 明牧:賢明的地方長官。
  • 長蛇、奔鯨:比喻叛亂者。
  • 曝(pù):曬,這裏指叛亂者被消滅。
  • 令圖:美好的意圖、理想。
  • 吁嗟(yū jiē):感嘆詞。
  • 命不淑:命運不好。
  • 連翩:連續不斷。
  • 戒徵軸:準備起程遠行。
  • 館娃宮:春秋時吳王夫差爲西施建造的宮室,在今蘇州靈巖山上。
  • 河陽谷:不詳具體所指。

翻譯

二別山與漢水岸邊阻隔,雙崤山遙望着河灣。八公山又是如此高峻,劃分區域爲淮河流域奠定基石。東邊以琅琊臺爲界限,西邊直抵孟諸的陸地。山上樹木繁茂,修長的翠竹搖曳生姿相互廕庇。太陽隱沒後山澗彷彿空無一物,雲朵聚集山峯好似重重疊疊。在城樓上眺望,景物時隱時現,目光隨着春色送向遠近各處。往昔少數民族侵擾中原使國家混亂,大好河山淪陷於敵手。國家面臨危險全靠皇室宗親重臣及賢明地方長官的輔佐支撐。叛亂者終究被翦除消滅,從此天下得以太平。正道彰顯美好風範流傳,大業久遠時光迅速消逝。我一生敬仰美好的理想,可嘆命運多舛。闊別親朋好友,不斷準備踏上遠行的道路。又一次遠離館娃宮,兩度離開河陽谷。無論春夏秋冬四時更替,都飽受風霜雨露的侵襲。美好的春日芳華已經凋零,只希望秋日裏能有所收穫安定生活。

賞析

這首詩開篇描寫八公山的地理位置和雄姿,展示了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接着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山上的自然景色,如樹木翠竹,雲聚日隱,動靜結合,讓讀者感受到八公山的清幽與壯麗。隨後詩人筆鋒一轉,回顧歷史,提到少數民族侵擾帶來的混亂以及國家的危機,又強調了皇室重臣和賢明地方長官力挽狂瀾翦除叛亂的功績,展現出王朝的興衰起伏。詩人進而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慨,表達對美好理想的嚮往與命運不如意的嘆息。詩中還記敘了自己的漂泊行蹤,襯托出內心的孤寂和無奈。整首詩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於一體,語言典雅又不失流暢,境界開闊且情感深沉。既展現出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又流露出自身對人生境遇的複雜情感。

謝脁

謝朓(tiǎo),字玄暉,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傑出的山水詩人,出身高門士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十九歲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參軍。永明五年(公元487年),與竟陵王蕭子良西邸之遊,初任其功曹、文學,爲“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公元491年),隨隨王蕭子隆至荊州,十一年還京,爲驃騎諮議、領記室。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出爲宣城太守。兩年後,復返京爲中書郎。後又出爲南東海太守,尋遷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死獄中,時年三十六歲。 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百餘首,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於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開啓唐代律絕之先河。 ► 17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