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歌

· 劉過
十年著腳走四方,胡不歸來兮襄陽。襄陽真是用武國,上下吳蜀天中央。 銅鞮坊裏弓作市,八邑田熟麥當糧。一條路入秦隴去,落日彷佛見太行。 土風沉渾士奇傑,嗚嗚酒後歌聲發。歌曰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 買劍傾家貲,市馬託生死。科舉非不好,行都兮萬里。 人言邊人盡粗材,臥龍高臥不肯來。杜甫詩成米芾寫,二三子亦英雄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著腳:落腳、涉足。
  • 用武國:適合用兵作戰的地方 。
  • 銅鞮(dī)坊:地名,在襄陽。
  • 八邑:指襄陽所屬的多個縣邑。
  • 秦隴:古代指陝西、甘肅一帶。
  • 太行:太行山。
  • 土風:地方風俗。
  • 沉渾:深沉渾厚。
  • 行都:帝王出行時所住之地,這裏指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
  • 邊人:指邊疆地區的人。
  • 粗材:平庸、才能低下的人(這裏是反話) 。
  • 臥龍:指諸葛亮,這裏代指有才華的人。
  • 米芾(f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
  • 二三子:這裏指像杜甫、米芾這樣的人物 。

翻譯

十年來我踏足四方奔走不停,爲何還不回到襄陽這一片土地。襄陽真是個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它處在吳地與蜀地之間,恰是天下的中央位置。 銅鞮坊裏弓箭交易十分興盛,如同集市一般熱鬧,襄陽所屬八縣土地肥沃,莊稼成熟時麥子可以充當糧食。一條道路向着陝西甘肅方向延伸而去,在落日餘暉中,彷彿能遠遠地望見太行山。 襄陽的風俗深沉厚重,此地人才傑出,酒後人們會發出嗚嗚的歌聲。唱到人們堅定信念就能戰勝自然的力量,淪陷已久的半壁江山早該擺脫金朝的統治啊。 人們不惜傾家蕩產去購買寶劍,買馬以寄託生死與共的戰鬥豪情。科舉制度並非不好,可都城在萬里之外(難以依靠科舉實現抱負)。 有人說邊疆地區的人都是粗俗之才,可像諸葛亮那樣的臥龍豪傑卻在此高臥不肯出山(實指人才未得重用)。襄陽有杜甫在此留下詩詞,米芾在此留下筆墨,這些人可都是了不起的英雄啊。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襄陽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物產、深厚的風土人情以及此地傑出的人才。開篇用呼喚的口吻,表達對襄陽這片土地的嚮往與情感,引出下文對襄陽的全方位描寫。強調襄陽作爲戰略要地的重要性,凸顯其軍事價值。詩中描寫襄陽當地場景充滿生活氣息,展現出一片繁榮景象。詩人藉助對襄陽人才的頌揚以及對邊疆局勢的感慨,抒發渴望人才得以重用、恢復中原失地的強烈願望,既體現出對襄陽的讚美與熱愛,也流露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和擔憂之情 。

劉過

劉過

劉過,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湖北襄陽人,後移居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長於廬陵(今江西吉安)。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曾爲陸游、辛棄疾所賞,亦與陳亮、岳珂友善。詞風與辛棄疾相近,抒發抗金抱負狂逸俊致,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爲“廬陵二布衣”。有《龍洲集》、《龍洲詞》。 ► 4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