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荊公

· 劉攽
青苗助役兩妨農,天下嗷嗷怨相公。 惟有蝗蟲偏感德,又隨臺旆過江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青苗:北宋王安石推行的一種農業政策,在青黃不接時,政府向農民提供貸款或貸糧。
  • 助役:王安石變法中的一項政策,要求百姓繳納助役錢,由政府僱人服役。
  • 嗷(áo)嗷:形容哀號或喊叫聲。
  • 相公:對宰相的尊稱,這裏指王安石。
  • 臺旆(pèi):旆,旗幟,這裏指官員出行時的儀仗。臺旆指高級官員出行時的隊伍和排場。

翻譯

推行青苗法和助役法這兩項政策,都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妨礙,天下的百姓哀號抱怨,埋怨王相公(王安石)。只有那些蝗蟲偏偏對(王安石)感恩戴德,又跟着他的出行隊伍到江東去了。

賞析

這首詩是對王安石變法的一種諷刺和批評。詩中指出青苗法和助役法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導致百姓生活困苦,對王安石表示不滿。最後一句以蝗蟲「感德」並隨王安石出行隊伍的荒誕描寫,進一步加深了對變法的諷刺。整首詩語言簡潔,諷刺意味強烈,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變法的一些看法和反應。同時,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變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問題,以及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劉攽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貢父,一作戇父、贛父,號公非。劉敞弟。仁宗慶曆六年進士。歷州縣官二十年,入爲國子監直講,遷館閣校勘。神宗熙寧初同知太常禮院,以反對新法出知曹州。哲宗元祐中召拜中書舍人。博覽羣書,精於史學,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專治漢史部分。有《彭城集》、《公非集》、《中山詩話》等。 ► 1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