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遊吏部赴召

天馬周流不停策,青龍掛空山無色。區中物物見根柢,歲年滔滔逐流水。 籲天求歸歸未獲,客裏隨人送行客。鏦金伐鼓行清秋,江頭組練雲如稠。 道旁老人相與語,主賓聞之愕相顧。或雲造闕如登仙,一聲謦咳落九天。 豈知位高勢逾偪,莫向紫宸庭下立。非關啖芻解喑嘿,紫宸地禁鳴不得。 或雲敢言儗鳴鳳,千古高名泰山重。豈知說著心骨驚,臣名愈重國愈輕。 或言古人重晚節,元忠子方費分說。豈知晚節不難保,卻憂攘臂爲人笑。 三人所贈不皆然,然則子也今何言。元祐中年基紹聖,建中靖國何嘗靖。 若教此事欠講明,直將兩是爲端平。是時臣言便休得,臣不憂身卻憂國。 臣願天意開平治,明良長似改元時。夬剛未終戒莧陸,姤陰雖微畏羸躅。 真教世道端且平,寧使臣無赫赫名。三人囅然笑,子之所願吾不到。 吾言必於身,子言望於人,子意雖厚吾言真。低頭謝二老,還以告景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天馬:日行千里的駿馬,這裏喻遊吏部。
  • 不停策:不停止鞭策,指一直前行。
  • 青龍掛空:青龍意象神祕高遠,高高掛於天際(原句「青龍掛空山無色」,此處「青龍掛空」僅意解輔助理解 ),營造宏大寂靜氛圍。
  • 區中:人世間。
  • 根柢:基礎、根源。
  • 鏦金伐鼓:敲鑼打鼓,「鏦(cōng)」,像鐘聲。
  • 組練:原指軍隊衣甲,這裏喻送行隊伍服飾整齊壯觀如雲霧般濃密。
  • 造闕:前往朝廷,「闕」指皇宮。
  • 謦咳(qǐng hài):咳嗽,引申爲言笑。
  • 偪(bī):同「逼」,逼迫。
  • 紫宸(chén):宮殿名。
  • 啖芻(dàn chú ):吃草(此處用典,實際意思較隱晦,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 喑嘿(yīn mò):沉默不語。
  • 儗(nǐ):比得上。
  • 元祐紹聖建中靖國端平:皆爲宋朝年號。各年號時段朝廷有衆多政治事件和變化,在詩中有影射相關政治局勢作用。
  • 夬(guài)姤(gòu):皆爲《易經》卦名,在詩中用其卦象象徵意義表達局勢和警示。莧陸(xiàn lù)羸躅(léi zhú ):相關卦辭事物,用於象徵和表達深意。
  • 囅(chǎn)然:笑的樣子 。

翻譯

天馬四處奔走,沒有停下它前行的腳步。空中青龍高懸,讓山峯也顯得黯然失色。在這人世間的萬物,都能看清其根源本質;歲月就如同滔滔江水,不斷流逝。

向蒼天呼籲希望能夠迴歸卻未能如願,在旅途中還要送其他行人遠行。在清秋時節,敲鑼打鼓爲你送行。江邊送行隊伍排列整齊,如同密集的雲霧。

道路旁的老人相互交談,主客聽到他們的話都驚愕地相互對視。有的人說,你這一去朝廷就像登上仙境,一聲言語彷彿從九天落下。可哪裏知道,地位越高權勢的逼迫也越厲害,不要在紫宸殿庭下久立。這並非是因爲吃着草料就會沉默不語,而是紫宸殿地處宮禁,不容隨意發聲。

有的人說敢進言就如同鳳凰高歌,能成就千古高名,泰山般厚重。可哪裏知道,一旦說出這些話心中會恐懼驚心,臣子的名聲越大,反而感覺國家的分量越輕。

有的人說古人看重晚節,像元忠、子方那樣堅守晚節可不容易說清。可哪裏知道,晚節並非難以保全,只是擔心奮起直言後會被人嘲笑。

這三個人所表達的看法不盡相同,那麼你如今又有什麼見解呢?元祐中年就爲紹聖年間的變故埋下根基,建中靖國時期又何曾安寧過。要是這件事情不清楚明辨,就會把兩種相悖的情況都當作正確的事情在端平年間重演。那個時候臣子要是說出建議就罷了,我不是擔憂自身安危而是擔憂國家命運。

我希望上天讓世道太平,明君與賢臣能長久相處,就像改元時那般和諧。「夬」卦剛健之勢雖未結束,但要警惕「莧陸」般的瑣碎危害;「姤」卦陰氣雖然微弱,卻也要防備它逐漸壯大帶來的阻礙。

要是真能讓世道端正平和,我寧願自己沒有顯赫聲名。那三位老人聽後微笑着說,你的願望我們恐怕難以達到。我的話只關乎自身,你的話寄望於他人,你的心意雖深厚,但我的話同樣真誠。我低頭向兩位老人致謝,然後回去把這些話告訴景仁。

賞析

這首詩圍繞送遊吏部赴召展開。開篇以「天馬」「青龍 」等宏大意象營造開闊且帶有神祕色彩的氛圍,既寫出時光匆匆人世變遷,也暗暗映襯遊吏部赴召這件事被置於宏大歷史與複雜世事當中。

詩中通過路邊老人不同觀點的表述,反映出當時複雜的政治局勢和士人對朝廷不同層面的看法。有人認爲入朝能像登仙般風光、有人強調敢言成就高名但其中有重重隱憂、有人提及晚節,而又各有困惑與擔憂。這些不同言論相互交織,深度展現出士人對朝廷政治的複雜心態,在嚮往與畏懼、忠誠與顧慮之間徘徊。

詩人在詩中則表達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與憂慮。提及過往年號期間朝廷的興衰變化,用年號背後的政治事件反思當下,以隱晦卻堅定態度表現「臣不憂身卻憂國」 思想。同時使用《易經》卦名和相關意象來論述局勢發展應注意的問題。

整首詩語言凝鍊,巧妙融合多個典故,展示出深刻的政治洞見和文人的責任感。情感深沉複雜,既有對友人赴召期望,又包含對朝廷命運擔憂,多番觀點碰撞也讓詩在思想性上更加厚重。

魏了翁

魏了翁

宋邛州蒲江人,字華父,號鶴山。寧宗慶元五年進士。累知嘉定府。史彌遠入相,了翁力辭召命,居白鶴山授徒講學。歷知漢州、眉州,在蜀凡十七年。入爲兵部郎中,至權工部侍郎。遭誣劾降三官,靖州居住。後復職,擢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築城修武備,興學校。曾上章論十弊,召還,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以端明殿學士同僉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後除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官終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卒諡文靖。有《鶴山集》、《九經要義》、《師友雅言》等。 ► 10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