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

萬里西風入晚扉,高齋悵望獨移時。 迢迢別浦帆雙去,漠漠平蕪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鳥樂,寒聲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關時事,不學楚人兒女悲。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高齋:高雅的書齋,詩人的居處。
  • 移時:歷時,經過一段時間 。
  • ****迢迢(tiáo tiáo):形容距離遙遠。
  • 別浦:河流入江海之處,這裏指送別之處。
  • **漠漠:形容廣漠而寂靜。
  • **平蕪:平坦廣闊的草地。
  • **天四垂:天的四周向下垂落。意思是天幕像要從四面垂落下來蓋住大地。
  • **雨意欲晴:將要雨過天晴。
  • **寒聲:寒冷的聲音,這裏指秋天乍冷的氣息。
  • **井梧:井邊的梧桐樹,古人常將梧桐樹種植在井邊 。
  • **楚人兒女悲:此處化用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爲氣也」的典故,宋玉是戰國時期楚國文學家,他在《九辯》中抒發了因貧士失職而產生的悲傷之情,後世常以「楚人悲秋」指代因秋天而傷感。

翻譯

傍晚時分,萬里西風颯颯吹入我的書齋門,我獨自在高雅的書齋裏惆悵地眺望,久久佇立。極目遠看,那遙遠的送別處,兩隻船帆並駕離去,廣漠的平曠草地與低垂至四野的天幕相連。雨意將要消散天空快要放晴,山中鳥兒歡快啼鳴,乍冷的氣息剛到,井邊的梧桐樹最先感知。大丈夫應該感慨的是關乎天下的大事,而不是像楚地文人那樣,爲了秋景徒生兒女般的哀愁。

賞析

這首《悲秋》是南宋詩人黃公度的作品。詩的開篇,「萬里西風入晚扉,高齋悵望獨移時」,通過描繪傍晚西風吹入書齋,詩人獨自悵望的情景,營造出一種孤寂且略帶悵惘的氛圍,奠定了整首詩的情感基調。頷聯「迢迢別浦帆雙去,漠漠平蕪天四垂」,借景抒情,筆觸伸向遠方。水岸邊船帆遠去,平曠草地與低垂天幕相接,畫面宏觀壯闊又透着落寞,此景加重了詩人心中的惆悵。頸聯「雨意欲晴山鳥樂,寒聲初到井梧知」,詩人捕捉到雨將停時山中鳥兒歡快的啼叫,以及寒霜初起時井邊梧桐最早感知涼意這些細微的變化,以動襯靜,一「樂」一「知」,讓自然的生靈對變化有了敏銳表現,也暗示了詩人內心思緒的波動。

尾聯「丈夫感慨關時事,不學楚人兒女悲」則直接點題,昇華了詩歌的主旨。詩人表明大丈夫感慨應與天下時事相關,不應像宋玉般只發兒女情長的悲秋感懷。聯繫南宋偏安一隅的歷史背景,可感受到詩人將深沉的家國之憂融入悲秋的感慨之中,既展現出不同於一般文人的高尚情懷,也體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和責任感。整首詩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最後又直抒胸臆,情感表達質樸深沉,既有對眼前秋景的細膩描繪,又有超越普通悲秋的厚重內涵 。

黃公度

黃公度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師憲,號知稼翁。高宗紹興八年進士第一。籤書平海軍節度推官,還除祕書正字。時秦檜當國,坐譏切時政,罷歸。十九年,起差肇慶府通判,攝知南恩州,重學增廩。檜死召還,終考功員外郎。有《漢書鐫誤》、《知稼翁集》。 ► 3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