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耳冢

筠筒音斷水雲村,吠入空林枸杞根。 我亦天涯音信杳,盧令詩在爲招魂。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黃耳冢:晉人陸機有狗名黃耳,陸機久寓洛陽,久無家信,黃耳往返吳中爲其傳遞書信。黃耳死後被葬,即有此冢。
  • 筠(yún)筒:竹管,這裏指傳遞信件的工具。在古代有時候會用竹筒裝書信。
  • 盧令:《詩經·齊風》篇名,寫獵人帶着獵犬出獵。此處借指黃耳。
  • 招魂:這裏表達對黃耳傳遞書信舉動的感慨和追念。

翻譯

那傳遞音信的竹管已經不再有消息從雲水環繞的村子傳來,黃耳的吠聲如今只能迴盪在空曠的山林和枸杞叢中。我漂泊在天涯海角,音信渺茫難以送達,《盧令》這樣的詩篇還存在着,彷彿是在爲黃耳的亡魂招魂啊 。

賞析

這首詩圍繞「黃耳冢」展開,全詩充滿了濃厚的懷舊與悵惘之情。開篇「筠筒音斷水雲村,吠入空林枸杞根」兩句,描繪了黃耳不再傳遞音信的寂寥場景,水雲繚繞的村子失去了往日信件往來的生機,只留下狗叫聲在空空的樹林和枸杞根部迴響,營造出一種空靈又悽清的意境。後兩句「我亦天涯音信杳,盧令詩在爲招魂」,詩人由黃耳不能再傳遞消息,聯想到自己漂泊天涯同樣音信難通,借《盧令》詩篇來爲黃耳招魂,實則是借寫黃耳抒發自己身世飄零、鄉音難覓之愁。整首詩將對動物忠義的讚美與詩人自身的感懷交織在一起,意味深長,具有感人至深的藝術力量 。

林景熙

林景熙

林景熙,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後不仕,隱居於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於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遊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爲《霽山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