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歸漢圖

文姬別胡地,一騎輕南馳。 傷哉賢王北,一騎挾二兒。 二兒抱父啼,問母何所之。 停鞭屢回首,重會知無期。 孰雲天壤內,野心無人彝。 凡物以類偶,溼化猶相隨。 穹廬況萬里,日暮驚沙吹。 惜哉辨琴智,不辨華與夷。 縱憐形勢迫,難掩節義虧。 獨有思漢心,寫入哀弦知。 一朝天使至,千金贖蛾眉。 雨露洗腥瘢,陽和變愁姿。 出關拜漢月,照妾心苦悲。 妾心倘未白,何以覲彤墀。 狐死尚首丘,越鳥終南枝。 如何李都尉,沒齒陰山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文姬:蔡琰,字文姬,東漢末年女性文學家。
  • 胡地:古代泛稱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
  • 賢王:匈奴的首領。
  • 天壤:天地,天地之間。
  • (yí):常理,法度。
  • 穹廬(qióng lú):古代遊牧民族居住的氈帳。
  • 蛾眉:代指女子美麗的容貌。
  • 彤墀(chí):宮殿前的紅色臺階及臺階上的空地。

翻譯

蔡文姬告別胡地,單騎輕快地向南奔馳。可悲啊那賢能的匈奴王在北方,單騎還帶着兩個孩子。兩個孩子抱着父親啼哭,詢問母親要去哪裏。她停下馬鞭屢次回頭,深知再次相會已無期。誰說天地之間,胡人的野心沒人懂常理。凡是事物都按類別結合,像溼性的變化還相互追隨。那氈帳何況在萬里之外,日落時驚起沙塵吹拂。可惜啊有分辨琴音的智慧,卻不能分辨華夏與夷狄。縱然憐惜形勢所迫,也難以掩蓋節義的缺失。只有思念漢室的心,寫在了哀怨的琴絃裏讓人知曉。一旦天使來到,用千金贖回了她的美貌。雨露洗去了身上的恥辱斑痕,陽光溫暖改變了愁苦的姿態。走出關隘拜謁漢時的明月,照着我心中的痛苦悲傷。我的心意倘若還未表白清楚,又憑什麼去覲見朝堂。狐狸死的時候還會把頭朝向出生的山丘,越地的鳥兒最終會飛向南方的枝頭。爲什麼李陵都尉,到老死在陰山邊陲。

賞析

這首詩以蔡琰歸漢的故事爲背景,表達了對其遭遇的感慨和思考。首聯描述文姬離開胡地,騎馬南歸。緊接着描寫與匈奴王及孩子分別的悲傷場景。中間部分感嘆文姬雖有才情卻在胡地多年,指出其節義有虧。同時也強調她始終懷有思漢之心。後文敘述她最終歸漢,容顏和心境都有了變化,然而仍心懷痛苦和委屈。最後以狐死首丘、越鳥南枝作比喻,再對比李陵終老在陰山的結局,進一步烘托出文姬歸漢的心緒複雜。整首詩情感深沉,通過對蔡琰命運的描繪,展現了歷史的滄桑和人生的無常,以及對民族、文化、節義等問題的思索與感慨。

林景熙

林景熙

林景熙,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後不仕,隱居於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於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遊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爲《霽山集》。 ► 310篇诗文